dvbbs
养殖人社区养殖人家园欢迎您!
有问必答!
36名中大专畜牧专业版主为您排忧解难!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鸭与鸭病防治技术论坛】鸭场建设与环境控制 → [分享]养鸭与鸭病防治

发酵床养猪养鸡养鸭网 养殖业新闻与市场动态 养殖路上与养殖日记 廉价饲料利用技术 养猪与猪病防治技术 养鸡与鸡病防治技术
养鸭与鸭病防治技术 养鹅与鹅病防治技术 养牛与牛病防治技术 特种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 淘宝安全购买万种养殖产品 牧草种植与利用技术

  共有106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分享]养鸭与鸭病防治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琪苏格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助农客服w
等级:养殖爱好者 贴子:662 积分:908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7/27 15:00:00
[分享]养鸭与鸭病防治  发贴心情 Post By:2012/6/19 12:44:00

第一章 鸭的饲养与管理

  大余县的养鸭业具有悠久的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饲养量平均每年以5%~8%的速度递增。2006年我县肉鸭的出栏量超过500万只,板鸭加工超过百万只,养鸭业已经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一、我县饲养的主要鸭品种
  1、狄高鸭
  (1)产地:狄高鸭是澳大利亚狄高公司引入北京鸭、选育而成的大型配套系肉鸭。80年代引入我国,我县于1987年从广东省南海县种鸭场引入,用于与大余麻鸭杂交利用。
  (2)外貌特征:狄高鸭的外型与北京鸭相近似。雏鸭红羽黄色,脱换幼羽后,羽毛白色。头大稍长,颈粗,背长阔,胸宽,体躯稍长,胸肌丰满,尾稍翘起,性指羽2~4根;喙黄色,胫、蹼桔红色。
  (3)生产性能:
  产蛋量:年产蛋量在200~230个,平均蛋重88克,蛋壳白色。
  繁殖力:该鸭性成熟期182天,33周龄产蛋进入高峰期,产蛋率达90%以上。公母配种比例1∶5~6,受精率90%以上,受精蛋孵化率85%左右。父母代每只母鸭可提供商品代雏鸭苗160只左右。
  产肉性能:初生雏鸭体重55克左右,30日龄体重1114克,60日龄体重2713克。7周龄商品代肉鸭体重3.0公斤,肉料比1∶2.9~3.0;半净膛屠宰率92.86%~94.04%左右,全净膛屠宰率(连头脚)79.76%~82.34%。胸肌重273克,腿肌重352克。
  (4)适应性:该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即使在自然环境和饲养条件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的生产性能。该鸭抗寒耐热,喜在干爽地栖息,能在陆地上自然交配,是广大农村旱地圈养和网养的好鸭种。
  2、樱桃谷鸭
  原产于英国,是世界著名的瘦肉型鸭。生长快、瘦肉率高、净肉率高和饲料转化率高,以及抗病力强等优点。我县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引种初期主要用于与大余麻鸭杂交利用,90年代后有纯种饲养。
  (1)体型外貌: 樱桃谷鸭体型较大,头大颈粗,中等长,体躯前部昂起,背宽平,胸部丰满,尾短而上翘,全身羽毛白色,喙、胫、蹼橙黄色。成年体重公鸭4.0-4.5千克,母鸭3.5-4.0千克。
  (2)繁殖性能:樱桃谷母鸭性成熟期168日龄,开产日龄172天,年平均产蛋210-220枚,蛋重91.78克。公母比例为1:6~8,种蛋受精率96.48%,受精蛋孵化率94.75%。
  (3)生长性能:出壳体重53.5克,20日龄体重1.267公斤,40日龄体重2.719公斤,料重比2.6:1,瘦肉率达70%以上,胸肉率23.6%-24.7%。
  3、大余麻鸭
  大余麻鸭属蛋肉兼用型品种,因主产于江西省南部的大余县而得名。分布于南康、崇义、赣县、遂川等县和广东省南雄市。用大余鸭腌制的板鸭,具有皮薄肉嫩、骨脆可嚼、腊味香浓等特点,在我国穗、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久负盛名。现已列入江西省省级保护品种。
  (1)外貌特征:体型中等偏大,头型稍粗,咀、脚青色中略带黄色,母鸭全身羽毛褐色,羽毛中的黑色斑纹大,色较深,翼有墨绿色镜羽,称“大粒麻”;公鸭头、颈、背、腹部羽毛红褐色或墨绿色,主羽毛墨绿色,少数主羽毛有几羽白色毛。成年公鸭体重2.17公斤,母鸭2.14公斤。以其为母本进行商品杂交的杂交鸭,毛色为白色,生长速度及个体体重要优于纯种的大余麻鸭。
  (2)繁殖性能:公母比例1:10,母鸭开产日龄为180天,产蛋率达50%日龄为200天,500日龄产蛋量190枚,平均蛋重70克,种蛋受精率为85%,孵化率为85-90%,育成期成活率95%。
  (3)生长性能:圈养方式,麻鸭50日龄平均体重1.75公斤,每增重一公斤耗料2.4公斤;传统放牧饲养,90日龄平均体重1.45公斤,平均日增重16克,每增重1公斤耗谷2.75公斤,91-120日龄(育肥期30天)平均每羽增重0.3公斤,每增重1公斤耗稻谷12公斤。
  近年来,随着外来优良肉用种鸭的不断引入,大余麻鸭由于相对生产速度较慢,大余麻鸭饲养量有所下降。大余麻鸭是我省的优良地方鸭品种,肉质鲜美,又是加工南安板鸭的好原料,所以应大力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提纯复壮,并筛选配套杂交组合,在保持优良肉质的前提下,加快生长速度,提高饲料报酬。
  4、大余白鸭
  大余白鸭是利用大余麻鸭与外来良种种狄高鸭、樱桃谷鸭杂交,经过十多年的不断选育,培育而成的一个地方鸭种。大余白鸭既保持了原大余麻鸭适应性强、胸腿肌肉发达、瘦肉率高、皮薄肉嫩、肉质好等优点,又具有长速快、生产周期短、饲料报酬高等特点,饲养45天左右体重达2.5公斤即可出笼上市。种鸭一年四季均可产蛋入孵,常年有白鸭出笼,不但是一个优良的肉用鸭品种,也是加工板鸭、美味鸭、酱鸭等产品的好原料。
  二、种鸭的饲养与管理
  1、选留优良种鸭
  (1)雏鸭的选择。 应选择出壳早,腹部柔软、有弹性,脐带收缩良好,眼亮有神,健壮活泼,体重在55克左右的雏鸭。在选择雏鸭时, 最好能将公母鸭分开,并按1∶4的公母比例进苗鸭,以降低饲养成本。
  (2)如果是从外地引进鸭品种,生产肉鸭所用的商品代雏鸭应来自具有《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的父母代种鸭场或专业孵化厂,需经产地动物防疫检疫机构的检疫;雏鸭不应携带沙门氏菌属的各类细菌;雏鸭不应从疫区购买引进。
  (3)后备种鸭的选留。雏鸭60日龄时进行选留,选择的主要标准为:一是健康状况良好。健康的种鸭羽毛、绒毛生长整齐洁净;眼亮有神,眼睛、 肛门附近没有分泌物污染,颈项伸缩自如,腿脚干净;行动灵活,步态稳健;二是外貌体态符合品种特征。种公鸭要求头颈粗短,身躯呈长方形,腰背平而宽,胸部宽厚,脚掌有力,体重2.5公斤左右;种母鸭躯体比公鸭稍短而宽,头颈稍小,体重2.2公斤左右。公母比例1∶6~8。
  2.后备种鸭的饲养管理
  (1)适当放牧。雏鸭饲养到30日龄以后,便开始适当放牧。放牧前,须停止人工给温,使鸭群逐渐适应外界气温。 放牧时间开始时宜短,然后逐渐延长至每天5~6小时。
  (2)限饲防早熟。雏鸭0~28日龄期间,一般不限饲;5~18周龄期间,要进行限饲,即根据肉用种鸭的饲养标准、种鸭的生长发育情况,确定种鸭的饲喂量, 并将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由20%逐渐降至16%左右;18周龄以后至开产(23周左右),应及时补料, 增加饲料中的蛋白质,逐日提高饲喂量。
3、种公鸭的选择与饲养
  (1)首先应选择体质强壮、性器官发育健全、活泼、健康的公鸭作为种公鸭,公鸭的年龄一般要比母鸭早1~2个月,在母鸭产蛋前,公鸭已经达到性成熟。
  (2)在青年鸭阶段,公母鸭最好分开饲养,一般采用放牧为主的饲养方法,使其充分采食野生饲料,同时,多活动,多锻炼,使得骨骼、肌肉协调发展。当公鸭性成熟,但还未到配种期,尽量放旱地,少让其下水活动,以免下水后公鸭之间相互嬉戏,形成恶癖。配种前20天,公鸭混入母鸭群中,此时要多放水,少关饲,创造条件,引诱并促使其性欲旺盛。
  (3)公母鸭混群时再次进行选种,要选择头大颈粗,额宽,鼻梁较高,眼睛明亮有神,背宽长,稍倾斜,胸宽深略扁平,肌肉发达,羽毛光洁整齐,两翅对称,性羽明显,腿高而粗,蹼大而厚,雄壮稳健,精神状态好的公鸭。
  (4)注意合理的公母配比。本地麻鸭品种,公鸭的配种性能很好,公母的配比较大,受精率很高。早春季节,气温较低时,公母鸭的合理配比为1:8~10;夏秋季节,气温高,公母的合理配比可适当提高,全年的受精率一般均在90%以上。外来良种肉用型鸭,公母比例为1:6~8。饲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受精率,若发现鸭群受精率偏低,应及时找出原因,尤其要检查公鸭,发现不合格的个体,要立即淘汰。
  (5)加强防疫,做好疫病净化工作。种鸭群应谢绝外人参观,场内无关人员无必要时也不要进入鸭舍,以防带入病菌。对一些可以通过蛋垂直传染的疾病,进行定期检疫。把检出的阳性个体严格淘汰。确认为阴性个体的才能留种,以求净化。
  4.产蛋种鸭的管理
  要使种鸭维持较长时间的产蛋高峰和增加产蛋量,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每天增加喂料次数,延长采食时间;提高饲料的适口性,添加少量动物性饲料(如煮熟的螺蛳肉、蚬肉等);保持鸭舍冬暖夏凉, 高温季节用凉水拌料并增加夜间喂料次数,冬季则用温水拌料。 为了获得数量多、质量好的种蛋,还须采取下列措施:
  (1)房舍内的垫草必须经常翻晒、更换,保持干燥、清洁,尤其是产蛋的地方,垫草一定要干燥,才能得到光滑洁净的种蛋。对于新开产的新母鸭,可在鸭舍一角或沿墙多垫干草做成蛋窝,或制作产蛋箱,产蛋箱规格为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按每4只母鸭一个产蛋箱的数量连放在栏舍沿墙,箱底垫放松软干净的垫料。安放蛋箱宜早不宜晚,最好在20-21周进行,每个蛋窝的舒适程度要保持一致,使鸭子没有选择。在母鸭开产期在产蛋箱中放几个蛋作为引蛋,引诱新母鸭集中产蛋。
  (2)勤捡种蛋。种鸭多在每天凌晨2~5时产蛋。若不及时捡蛋,冬季时易冻坏种蛋,而夏季易使种蛋受污染。因此,每天须捡蛋2~3次。不同日期收集的种蛋,应分别存放在指定的阴凉之处。种蛋尽量早入孵,不要久贮,天热时应每隔2~3天孵一批,气候凉爽季节也不要超过5天入孵。
  (3)防止应激,减少畸形蛋。种鸭生活环境必须相对稳定;不让其他畜禽*近种鸭群;饲养员喂料、捡蛋动作要轻。
  (4)增加饲料中的钙含量,以减少薄壳或软壳蛋。
  (5)早放鸭,迟关鸭,适当增加种鸭室外活动时间,鸭子交配是在水中进行的,种鸭要延长下水时间。鸭运动场垫干沙土,不能积有污水,保持鸭体干燥清洁,洗浴池或池塘应为流动水,为种鸭创造洗浴、运动和交配的良好条件,以保证种蛋受精率。
  5、种蛋管理
  (1)及时捡蛋。种鸭的产蛋时间在凌晨2:00~5:00,种蛋产出后,受高温和蚊蝇的影响,附着在蛋壳上的细菌迅速繁殖,通过蛋壳气孔进入蛋内影响孵化率。因此,夏季应增加捡蛋次数,捡蛋间隔不超过2小时,对捡好的种蛋切不可立即用稻草或谷壳等作铺垫装箱,应将捡好的种蛋放置在捡蛋箱中,放在阴凉处,盖上一层纱布以防蚊蝇,有条件的可用电风扇对蛋壳表面降温,在种蛋凉透后即可装箱。
  (2)贮存温度。种蛋保存的最适温度为15℃,变动范围在12~18℃。贮存温度因贮存时间而随时调节,一般采取变温保存。试验证实,如果种蛋贮存时间较长,实行变温贮存比低温贮存可提高孵化率4%~5%。贮存期0~3天,最佳温度为17~18℃,4~7天为16~17℃,超过7天以12℃为宜。
  (3)贮存期。在高温环境下保存的种蛋应不超过3天,低温贮存种蛋不应超过5天。在夏季种蛋孵化中,一般认为种蛋越新鲜越好。但实践证明,产后1天内的种蛋并不能达到最好的孵化效果,这是因为经短期贮存或未经贮存的新鲜种蛋有较高的蛋白浓度及较低的蛋白氢离子浓度(pH值),种蛋的稠蛋白明显阻碍了孵化期间氧的利用,不利于种蛋的孵化。适当贮存使蛋白经过某种生理变化,促使稠蛋白稀释,便于孵化中蛋白液化,释放重要的胚胎养分,有利于种蛋孵化。但是,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蛋白pH值逐渐升高,种蛋失重增加,胎盘出现衰竭,导致孵化中死胚增加。另外,如果种蛋贮存期较长应注意翻蛋。
  (4)运蛋。种蛋在运输中应避免烈日直射、防止雨淋和避免剧烈震动。
  (5)做好孵前的清洗消毒工作。刚产出的鸭蛋外壳上有100—300个细菌,1小时后达到5000—6000个,尤其在高温季节细菌繁殖快,容易经蛋壳上的气孔进入蛋内,造成污染,如不消毒势必影响孵化。消毒方法可选用0?02%高锰酸钾或5%新洁尔灭溶液,用40℃左右的温水配制洗涤种蛋,晾后入孵,消毒液要经常更换,现配现用,也可选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28毫升,高锰酸钾14克,熏蒸20分钟,然后打开门窗,尽快将气体排除。
  三、育雏
  雏鸭一般指0-21日龄的鸭,雏鸭调节体温的能力和消化能力弱,抗病力差,敏感性高。但生长快,新陈代谢旺盛,育雏阶段的培育工作至关重要。
  1、育雏前的准备
  (1)育雏舍维修及消毒。进雏鸭之前,应及时维修栏舍破损的门窗、墙壁、通风孔、网板等。准备好分群用的挡板、饲槽、水槽或饮水器等育雏用具。采用地面育雏的还应准备好足够的垫料。要对育雏舍彻底清扫、消毒,地面和墙壁用30% 烧碱水喷洒或用10%-20%的生石灰乳剂浇洒,注意表面残留的石灰乳应清除干净。饲槽、水槽或饮水器等冲洗干净后放在消毒液中浸泡半天,然后清洗干净。在进行育雏室内消毒的同时,对育雏室周围道路和生产区出入口等进行环境消毒净化,切断病源。在生产区出入口设一消毒池,以便于饲养管理人员进出消毒。
  (2)备好饲料及常用药品。备足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易消化的饲料及常用药品 ,如恩诺沙星原粉、精制土霉素粉、多种维生素及常用的消毒药物等。
  (3)制定育雏计划。育雏计划应根据所饲养鸭的品种、进雏鸭的数量、时间等确定。首先要根据育雏的数量,安排好育雏室的使用面积,也可根据育雏室的大小来确定育雏的数量。建立育雏记录等制度,包括进雏时间、进雏数量、育雏期的成活率等记录指标。
  (4)育雏舍预热。寒冷季节育雏在进雏前1天将育雏舍加温至25℃-28℃。
  2、雏鸭的选择与运输
  雏鸭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鸭日后的育成率和生产性能,因此在购买时必须逐只加以选择。首先,要选择出雏日期正常的雏鸭,提早或延缓出壳者均不宜;其次,要根据外貌来选择健壮的雏鸭,即选择绒毛黄松洁净、头大颈粗,眼大有神,胸深背阔,大小均匀,脚粗实、腹部大小适中而较软、脐部吸收良好、叫声响亮、举止活泼的雏鸭。不能选用瞎眼、歪头、跛腿、大肚皮、血脐等残疾的雏鸭,否则雏鸭很容易死亡,即使成活了,其生长速度极慢,光吃不长。同时应注意不能选用“老火”鸭,“老火”鸭是雏鸭出壳后在孵化室或运输途中时间过长,没有及时饮水开食而造成的,虽然当时看起来雏鸭活泼好动,但雏鸭身体已趋衰弱,严重影响以后的生长发育。
  运输雏鸭也是育好雏鸭的关键。初生雏鸭最好在8~12小时运到育雏舍,如为远途运雏也不应超过48小时。
  运雏最好有专用的雏箱,雏箱与车厢之间要留有空隙并由木架隔开,以免雏箱滑动。装卸雏箱时要小心平稳,避免倾斜。运雏车和雏箱事前要经过消毒,特别是运雏车要做好检修,防止中途停歇。当初生雏鸭胎毛干后即可起运,如天冷雏箱可加盖棉絮或被单。如天热则应在早晨或晚上凉爽时运输,并携带雨布。无论任何季节,运输途中都要经常检查雏鸭的动态,如发现过热致使其绒毛发潮(俗称“出汗”,实践证明这种雏鸭较难饲养)、过冷致使其挤堆或通风不良等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
  恶劣天气情况下的远途运输会对雏鸭造成很大的应激,有时可以采用传统的嘌蛋方式法代替初生雏鸭的运输,即将孵化20天以后的鸭蛋经照检剔除其中的死蛋后,装在厚铺稻草的竹篮里,每篮装200~300枚。启运日期应根据路程而定,以出雏前到达目的地为原则。运输途中注意防止震荡,保持温度适宜,并定时翻蛋,以防下层蛋过热。将蛋运到目的地后立即照检,拣出死胎蛋,然后上摊继续孵化。也可在较晚日龄嘌蛋,雏鸭途中即陆续出雏,待到目的地时全部出完。
  3、饮水和开食:培育雏鸭要掌握“早饮水、早开食、先饮水、后开食”的原则,先饮水后开食,有利于雏鸭的胃肠消毒,减少肠道疾病。一般在雏鸭出壳12~24小时内, 雏鸭潮毛干后,脚能站稳时就要及时开水。运输路途较远的,待雏鸭到达育雏舍休息半小时左右应立即供给添加多维素和1%葡萄糖的水让其饮用。饮水时要防止雏鸭嬉水,以免弄湿绒毛而感冒,一旦弄湿全身绒毛立即捉回喂一滴十滴水(先兑水稀释2倍),然后置于避风向阳处晒干或进入温室晾干绒毛。
  方法是在地面上放一块塑料薄膜,洒一些温开水或者万分之一的土霉素水溶液,让雏鸭自由饮水。根据需要,可以在清水中间断性地加入高锰酸钾(使饮水略呈红色)。
  首次饮水0.5~1小时后开食。开食时把饲料用水拌湿后撒在塑料薄膜上任其采食,开始少撒,边唤边撒,引导鸭认食找食。对*边站或没能吃到料的雏鸭要单独补饲。开食时用全价配合配合饲料适量加入一些奶粉和多维素,1~2天后,换喂全价配合饲料。少喂多餐,逐渐过渡到定餐,3日龄之前每隔2小时喂一次,晚上二次,逐渐减少到21日龄每日三次。鸭吃食时有洗嘴的习惯,所以在食垫旁边要有饮水处,保证清洁饮水。
  有条件的可以在室内架设网床育雏。网床距地面50—60厘米,网上铺上一层塑料薄膜或纸张,方便鸭只活动,寒冷季节可在薄膜或纸上再铺一层薄层塑料,有利于保温。网上育雏的优点是雏鸭不与粪便接触,感染球虫病的机会少,并能提高饲养密度50%以上,还可节省大量的垫料。不足之处是建网床一次性投资较大。
  4、育雏期的管理要点:主要掌握好育雏期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换气、饲养密度等。
  温度:雏鸭刚出壳时,绒毛稀短,不御寒;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调节体温能力较差;胃肠容积小,采食量少,消化力弱,产热少,因此无法适应温差较大的外界环境,必须人为调节,给雏鸭创造一个适宜而稳定的感到憋气刺温度环境。即昼夜24小时的温度均匀一致,上下波动不超过2℃,切忌忽高忽低。一般地讲,接雏时鸭舍温度为30℃,以后均匀下降,每周降3℃~4℃直至室温,恒温到出笼。
  湿度:育雏前期室内温度较高,水分蒸发快,此时相对湿度要高些。若湿度过低则脚趾干瘪,精神不振,影响健康和生长。
  光照:太阳光能提高鸭的体表温度,增强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生长,并能增进食欲,刺激消化系统,有助于新陈代谢,若自然光照不足,可用人工光照弥补。一般是出壳后2天—3天,采用24小时连续光照,使其在明亮的光线下熟悉环境,增加运动,尽早饮水、开食。3天以后,每天光照23小时,黑暗1小时,直到第2周结束。1小时黑暗主要是为了使鸭群习惯黑暗环境,以防一旦停电引起鸭群骚乱造成死亡、伤残。也可采用自然光照的办法,即3日龄后利用白天的自然光照明,早晚适当开灯喂料。1周龄—2周龄时,每20平方米15瓦—30瓦。灯泡分布要均匀,经常擦去灯泡表面的饲料粉尘,保证光照强度。
  通风换气:目的是排除舍内污浊空气,换进新鲜空气,并以此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雏鸭体温高、呼吸快、代谢旺盛,饮食量和排泄量较大,在较高的温、湿度环境中,容易产生大量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若不及时排出,即严重影响雏鸭生长速度,降低饲料报酬。一般情况下,商品肉鸭舍中氨气含量不超过15ppm,硫化氢不超过5ppm。可根据人的感觉来判定,即人进入鸭舍不鼻眼为宜。解决通风的方法因鸭舍结构不同而异。开放式鸭舍主要依*开关门窗,利用自然通风换气,但要解决好通风换气和保持室温的问题,还要防止风速过大和形成穿堂风,以免冷空气直接吹袭鸭群而感冒。冬春季节外界气温较低,为保证舍内温度,可安装通风设备进行换气。
  饲养密度:饲养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所饲养肉鸭的只数。密度越大,垫料越易潮湿,采食饮水不均匀,生长发育迟缓且不均匀;密度小虽饲养效果好,但设备利用率低,成本高;合理的饲养密度不仅可以保证较好的育雏效果,又可以充分利用育雏面积和设备。1日龄—7日龄,15只/平方米;6日龄—21日龄,10只/平方米;22日龄—50日龄,5只—6只/平方米。
  洗浴:鸭子7日龄后,在晴朗暖和的天气里可让其下水洗澡,下水次数应根据季节、气温及天气状况决定。一般夏季每天下水3次—4次,春秋下水1次—3次,冬天下水1次—2次,天气寒冷时不下水。每次下水由开始10分钟,逐渐增加到1小时,天热可长点,天冷时则短些。每次洗浴后把鸭子赶到运动场背风处休息,待其整理羽毛、晾干后再赶进棚内。特别是麻鸭被称为“火鸭子”,意思就是它的生活生长环境离不开水,没有水,雏鸭就难以生存。对雏鸭进行嬉水活动,既促进雏鸭的新陈代谢,增强其体质又可清洁羽毛上的脏物,防止产生油毛。
  四、生长鸭的饲养与管理
  商品鸭育肥期的饲养管理总的原则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生长速度,提高商品合格率。其主要要点是:
  1、合理分群
  鸭只育雏结束,生长速度明显加快,饲养管理人员应随时进行强弱、大小、公母分群。分群最好在夜间或早晨进行,并在饮水中加入多维素以防产生应激。
  2、喂料方式的要求
  必须将饲料均匀分布到舍外运动场或舍内足够大的面积上,随鸭子的长大及时增加撒料面积,并注意防止以下几点:
  地面潮湿导致颗粒料溶解,造成饲料的浪费和鸭子实际采食量的不足;
  撒料时饲料溅落到鸭子无法采食的区域导致饲料的浪费和鸭子采食量的不足;
  撒料时将颗粒料踩碎成粉末,导致饲料的浪费和鸭子采食量的不足;
  粉料不得用于撒料饲喂
3、饲料更换
  雏鸭进行育肥期,日粮将由原来的雏鸭料换喂中鸭料。为减小由于饲料更换带来的应激,必须注意饲料的过渡,不能突然改变。过渡期一般为3天,具体方法是:第1天日粮由2/3过渡前料和1/3过渡后料组成;第2天由1/2过渡前料和1/2过渡后料组成;第3天由1/3过渡前料和2/3过渡后料组成;第4天完全改为过渡后料。
  4、 短期强度育肥
  主要为了提高肉鸭肥度,使肉质更加鲜美细嫩。当中鸭养到40天时,翅膀主翼羽半长,背部羽毛在腰接角处与尾腰部的羽毛相连时即可进行圈养条,操作者坐育肥。育肥时保持鸭圈环境安静,尽量减少鸭群活动,供给全价配合饲料,任其食饱,保证充足的饮用水。育肥20天左右,待鸭头部羽毛换上新毛,即可用作肉鸭或加工板鸭。
  育肥期间要使用高能量、低蛋白的配合饲料。参考配方:玉米粉35%,次粉26.5%,米糠25%,高梁10%,贝壳粉2%,骨粉1%,食盐0.5%。
  育肥方法:将配合饲料加水拌湿放置3小时—4小时进行软化,以提高消化率和饲料利用率。每天定时喂4次—5次,喂1次夜食,应边喂料边供水。管理上注意鸭舍光线要暗,要使鸭少活动,多休息。
  本地麻鸭也可进行放牧,放牧可以充分利用野外的饲料,降低养鸭成本,且经过放牧的鸭子,其肉质更加鲜美,瘦肉含量更高。雏鸭脱温后,就可以放牧饲养。放牧前,先选择路线,一般为水深0.3-0.7米、天然饲料丰富、无障碍物、沿途无疫情的缓流水面。每日出牧、休息、放牧,均以气温和水量的高低而定,晚上应根据鸭群的觅食情况而适量地进行补料。野外放牧应注意避免农药中毒及暴风雨冲散鸭群而造成损失。
5、做好冬、夏季育肥鸭管理 
  夏季育肥肉鸭管理要点。夏季气候炎热,而鸭被覆羽毛,抗热性差,易给鸭群造成强烈的热应激,使肉鸭表现采食量下降、增重慢、死亡率高。因此,夏季管理的要紧事就是防暑降温。在鸭舍设计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使鸭舍朝向合理、间距开阔,以利于减轻夏季太阳的辐射,通风换气良好。鸭舍周围种植枝叶茂盛的树木或藤蔓类植物以利鸭舍遮阳,也可采用屋顶刷白减少吸热或屋顶喷水促进散热的办法降低舍温。为保持舍内良好的通风,要打开门窗,并在门窗上加护铁丝网,以防兽害。
  要调整日粮结构和喂料方法,供给充足的饮水。可在原来日粮营养水平的基础上,把蛋白质含量提高1%—2%,多维素增加30%—50%,保证日粮新鲜。在料形上最好采用颗粒料,以增加适口性。将饲喂时间尽量安排在早晚凉爽时,每日4—6次,供给充足的凉水。为减轻热应激,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抗应激药物,如每公斤日粮中添加杆菌肽粉0.1克—0.2克。
  另外,要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在同样的面积上要比其他季节减少10%—15%,一般每平方米饲养商品肉鸭的总重量不能超过20公斤。同时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
  冬季育肥鸭管理要点:冬季管理的关键是防寒保暖、正确通风、降低湿度和有害气体含量。舍顶隔热差时要加盖稻草或塑料薄膜,窗户用塑料薄膜封严,调节好通风换气口,在温度低时要人工供温。肉鸭伏卧在潮湿的地面上会增加体热的散发,因此要经常更换和添加垫料,确保干燥。由于冬季鸭维持体能的需要增加,因此必须适当提高日粮的能量水平。在采用分次饲喂时,要尽量缩短鸭群寒夜空腹的时间。
  6、严格使用药物,严格休药期。肉鸭饲料中不应使用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等;不应使用被其他化学品污染的饲料、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其他畜禽副产品;不应使用霉变饲料、抗生素滤渣;不应在饲料中添加各种镇静剂、兴奋剂、激素、砷制剂(包括有机砷制剂)等化学品或生化制剂等违禁药物。肉鸭在出笼前应停止使用一切药物及药物性饲料添加剂。休药期长短取决于所用药物品种,应符合农业部的有关规定规定。
  7、适宜的上市日龄。不同地区或不同加工目的所要求的肉鸭上市体重不一样,因此,最佳上市日龄的选择要根据销售对象、加工用途等来确定。不同品种上市日龄也不同。肉鸭一旦达到上市体重应尽快出售,否则肉鸭只吃不长或慢长,降低经济效益。我县目前饲养的大余白鸭等商品肉鸭一般6周龄活重达到2.5千克以上,7周龄可达3千克以上,饲料转化率以6周龄最高,因此,42-45日龄为其理想的上市日龄。用于加工板鸭的小体型鸭则饲养日龄要相对长一些。
  五、日常管理
  加强饮食管理,用好垫料,适时清粪。铺垫料时要均匀,避免高低不平,避免饮水外溢弄湿垫料。每天都要认真、细致、全面地观察鸭群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饮水管理:整个生产期都要保证鸭子饮水的无限制可得;育雏期前7天全天供应凉开水;育成期舍外有饮水槽时,舍内可以不供水,早上喂料前半小时供水;产蛋期、高温季节中午和夜间舍内要确保水的充足供应;饮水器、水槽每日清洗消毒,水箱、水线定期浸泡洗刷消毒。
  2、喂料管理:必须保证每只鸭子得到充足饮水后方可供料;喂料器必须足够,保证每只鸭子都有足够的采食面积,饲料每次添加应适量,保持饲料新鲜,防止发霉变质。特别在育雏前三天确保每只雏鸭充足的饮水和采食到足够的饲料,对养鸭生产期达到良好的生产性能是非常关键的。
  3、观察饮食:每天要检查饮水是否干净,有无污染,饮水器或水槽是否适宜,有无不出水或水流过大而外溢的现象。看鸭的饮水量是否适当,防止不足或过量。肉鸭采食量应是稳定的逐日平稳增加,只要给予适量的饲料,一般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采食完。正常情况下,添料时健康鸭争先抢食,病鸭则呆立一旁。发现异常变化,应及时分析原因,研究应对策略。
  4、观察精神状态:健康鸭眼睛明亮有神,精神饱满,活泼好动,羽毛整洁,趾光亮;病鸭则表现眼睛浑浊,无光少神,精神不振或独立一角,低头垂翅,羽毛蓬乱,不愿活动。
  5、观察粪便:主要观察粪便的形状、颜色、干稀、有无寄生虫等,发现异常要及时诊治。
 6、观察呼吸:一般在夜深人静时听鸭群的呼吸声音,以此辨别鸭群是否患病。异常的声音有咳嗽、罗音、甩鼻等。当舍内温度或天气急剧变化、接种疫苗后,多表现呼吸症状,应正确加以区分。
  7、卫生管理:良好的卫生环境、严格的消毒是养鸭的关键一环。舍内垫料不宜过脏、过湿,灰尘不宜过多;用具安置有序不乱,鸭舍内工具应固定,不得互相串用,进鸭舍的所有用具必须消毒;经常杀灭舍内外蚊蝇,铲除场区杂草,不能乱放死鸭、垃圾和粪便;每天早、午、晚清扫鸭舍过道,刷洗水槽,饮水系统不应漏水,要定期清洗消毒饮水设备;饲养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传染病患者不应从事养殖工作,饲养员不应互相串舍,技术管理人员、兽医师在检查不同日龄鸭群的生长、健康与管理情况时,应在进人鸭舍时严格消毒,先走访年轻的鸭群,后走访老龄鸭群。
  8、死鸭处理:在观察鸭群时,发现病鸭和死鸭要及时拣出来,对病鸭隔离饲养或淘汰,对死鸭要焚烧或深埋,不能把死鸭存放在鸭舍内、饲料间和鸭舍周围。拣完、处理完病鸭后,操作人员要用消毒液洗手。

第二章 疫病防治

  一、疫病预防
  鸭是小型经济动物,生命周期短,一旦发病,传播快、死亡率高,即使紧急治疗,经济损失也很惨重。养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严格消毒,及时治疗”的原则,建立健全鸭病防疫体系,制订疫病的净化、扑灭措施及实施方案,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条件,确保鸭群健康生长发育。
  鸭场疫病来源一是由新引进的鸭带进场内,如从病鸭场引进鸭雏、幼鸭或开产小母鸭等;二是污染的鸭舍,如过去曾饲养过病鸭而未经彻底消毒的鸭舍;三是日常工作中消毒不够和执行安全措施不严,以致将疫病经饲料、用具、人员往来和其它动物而传至场内。防制疫病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选择良好的环境办鸭场
  (1) 鸭场选址
  鸭场应建在地势较高、干燥、采光充分、易排水、隔离条件良好的区域;
  鸭场周围无大型化工厂、矿厂,远离干线公路、学校、医院、乡镇居民区等设施,无污染源和噪声。鸭场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立绿化隔离带;
  鸭场不允许建在饮用水源、食品厂上游;
  (2)鸭场或鸭舍建筑卫生质量要求
  鸭场分为生活区(包括办公区)和生产区,生活区和生产区分离。生活区在生产区的上风向或侧风向处。养殖区应在生产区的上风向,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死鸭处理区应在生产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鸭场净道和污道分离;
  鸭舍墙体坚固,内墙壁表面平整光滑,墙面不易脱落,耐磨损,耐腐蚀,不含有毒有害物质。舍内建筑结构应利于通风换气,并具有防鼠、防虫和防鸟设施。
  (3)鸭场周边环境、鸭舍内空气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提出的指标要求。
  2、鸭场的消毒与隔离
  (1)鸭舍的清洗
  正确的鸭舍消毒,应在新鸭到达之前,即已清洗和消毒完毕。每一栋鸭舍应在消毒熏蒸之后,最少空闲1周。鸭舍消毒效果好坏,决定于用药物消毒前的彻底清洗程度,而不是决定于所用的消毒药。彻底清洗是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它可以减少病原体的总数,去掉隐藏病原体的污物,将病原体暴露于日光、空气、消毒药和熏蒸剂之下。
  清洗鸭舍时应注意做好下面几件事:
移走鸭舍内的全部鸭,清除散失在鸭舍内外的鸭只;
  清除存留的饲料。未食用完的饲料不应挪至另外的鸭舍。水槽、料槽和料桶应彻底清洗,一定要将附着于料箱底部和四壁上的饲料洗净,因可能有病原体存在或附着于其上,成为疫病的传染源;
  设备要移出并经清洗和日光照射。脏污的设备会带有病原,所以,可移动的设备都要移至舍外,放在日光之下,并经消毒后再搬回鸭舍。未消毒的设备搬回鸭舍之后,则破坏了鸭舍的消毒效果,鸭舍可能重新被污染;
  初步清洗鸭舍。用水冲洗天花板、四周墙壁及窗户,去掉其上附着的灰尘;飞溅下来的水将弄湿垫料,灰尘附着其上,最后一起被移走;
  移走所有的垫料,转移到远离鸭舍的地方做肥料。在*近鸭舍的地方不能堆集和散落旧垫料,因老鼠和害虫可能将其中的病原带回鸭舍;
  清理鸭舍外部散落的垫料,清除饲料间和鸭舍外的垃圾及杂草等;
  修理鸭舍和设备等需要修理的部分;
  彻底洗刷鸭舍墙壁和设备;必要时可在水中加洗涤剂,使用洗涤剂水浸润2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刷,高压喷水枪冲洗时可获得较好的效果。设备需要擦拭的部分要擦拭;
  (2)消毒
  环境消毒:生产区和鸭舍门口应有消毒池,消毒液应定期更换。车辆进入鸭场应通过消毒池,并用消毒液对车身进行喷洒消毒。鸭舍周围环境宜每2周消毒1次。鸭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宜每月消毒1次。
  人员消毒: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更换工作衣。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人生产区。进人生产区的外来人员应严格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更换一次性防疫服和工作鞋,脚踏消毒池,按指定路线行走,并记录在案。
  鸭舍消毒:在进鸭或转群前,将鸭舍彻底清扫干净,应采用0.1%的新洁尔灭或4%来苏儿或0.3%过氧乙酸或次氯酸钠等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允许使用的消毒剂类型进行全面喷洒消毒。
  用具消毒:定期对喂料器、饮水器等用具进行清洗、消毒。消毒剂应采用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允许使用的消毒剂类型。
  带鸭消毒:鸭场应定期进行带鸭消毒。在带鸭消毒时,宜选择刺激性相对较小的消毒剂,常用于带鸭消毒的消毒药有0.2%过氧乙酸、0.1%新洁尔灭、0.1%次氯酸钠等。场内无疫情时,每隔2周带鸭消毒1次。有疫情时,每隔1天~2天消毒1次。
  (3)鸭舍的整理
  应用杀虫剂在地与墙的夹缝和柱子的底部涂抹,以保证能杀死进入鸭舍的昆虫。
  放进新的垫料。将消毒过的设备重新放人鸭舍。
关闭鸭舍,空闲2-4周,促使残余的病原体死亡。
  做好进鸭的准备工作。雏鸭在进舍前一天,要求鸭舍温度达到需要的最佳温度。
  铲除鸭舍周围20米以内的杂草,有助于控制昆虫和鼠类动物。
  (4)隔 离
  鸭场和鸭舍的隔离:
  鸭场应远离交通要道和居民点,最少要相隔1公里;
鸭场有2栋以上的鸭舍时,鸭舍之间最少要相隔10米;种鸭场应设在上风向,与商品鸭场、屠宰场或其它养禽场保持间距在500米以上;孵化室应设在种鸭场附近,位于上风向,并与商品鸭场隔开一定距离;每栋鸭舍要有单独的饲养员,彼此不能有接触;鸭舍内的垫草、鸭粪和其它废料应送往远离鸭舍1公里以外的地方,发酵后作为肥料;鸭场的周围应栽树,鸭舍的外面要有围墙。
  鸭群的隔离:
  鸭需要按群(不同批次的雏鸭不能混养)、年龄(每一栋鸭舍甚至鸭场只养同龄的鸭)和品种分隔开;捕捉散失在鸭舍内外的鸭,驱逐鸭舍内的野鸟;鸭舍内不许养观赏鸟、猫和犬等。
坚持生物安全:
  新引进的鸭(雏鸭、幼鸭和小母鸭)移动时要用消毒过的运输工具(如箱、篓和车辆等);服务人员做疫苗接种或因其它原因需要进入鸭舍时,需要穿消毒过的服装、帽子和靴子;病、死鸭要正确处理(最好烧掉或埋掉);运送垫料或其它物品的车要消毒;无关人员不准进入场区和鸭舍,要控制和消灭鸭舍附近的昆虫;饲养员和其家庭成员应避免同养禽业有关的行业相接触,如屠宰场、孵化场,不要参观其它的鸭场和鸟类养殖场。
  3、按照免疫程序做免疫接种工作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养鸭至少要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等几种疫病的免疫。同时还要关注禽出败、禽衣原体病、禽结核病及其它疫情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做好预防工作。
  目前推荐的免疫程序:
雏鸭
1日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苗,1羽份,腿部肌注或足蹼刺种(如种鸭已免疫,可不再免疫);
7日龄: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二联灭活菌苗,0.5毫升,颈部皮注;
10日龄:高致病性禽流感H5或H7亚型油佐剂灭活疫苗,0.8毫升,颈部皮注;
21日龄:鸭瘟弱毒苗,0.25毫升,腿部肌注;
育成鸭
35日龄:高致病性禽流感H5或H7亚型油佐剂灭活疫苗,1.5毫升,颈部皮注;
51日龄:鸭瘟弱毒苗,1毫升,胸部肌注;
种鸭和蛋鸭
100日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苗,2羽份,腿部肌注(仅接种种鸭);
120日龄:高致病性禽流感H5或H7亚型油佐剂灭活疫苗,1.5毫升,颈部皮注。
  4、加强检疫工作,控制传染病的扩散
  由于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当前畜禽流量、交易范围日益扩大,更易于传染病病原的扩散,因此,检疫工作更加重要。一方面,加强产地检疫,使疫病早发现、早控制、早治疗,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控制疫病的传播;另一方面,加强运输检疫、市场检疫,对已发生的疫情能起到控制向外扩散的作用,从而更大程度上保护养鸭业的安全。养殖户则应该进行科学饲养、科学防疫,积极配合动物防疫检疫部门做好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5、一旦发病,采取紧急措施
  发现鸭群中个别鸭生病,应及时送检化验,诊断病因,对病鸭紧急隔离、消毒、对症治疗。大群鸭加倍剂量免疫接种,对场地、鸭群、用具全面清洁消毒,每天1次。若是细菌性疫病,可在饮水或饲料中加入对病原菌具有高敏性的抗菌药物,以便抑制或杀灭病原菌;若是病毒性疾病,可紧急接种苗或肌注抗血清,注意合理使用药物剂量、给药方法、途径,连续用药1~2个疗程,确保安全有效。
  1、鸭 瘟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俗称“大头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死亡率、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头颈肿大、高热、流泪、下痢、粪便呈灰绿色,两腿麻痹无力。发病后期体温降低至正常体温以下,最后衰竭死亡。
 鸭瘟对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和绵鸭最易感,北京鸭次之。在自然感染条件下,成年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30日龄以内的雏鸭却较少发病,但在人工感染时,雏鸭却较成年鸭容易发病,且死亡率也高。
  鸭瘟的主要传染原是病鸭和带毒鸭,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及羽毛等均带有病毒。另外是带毒的水禽、飞鸟之类也可能成为本病病毒的传递者。
 本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其他如通过滴鼻、泄殖腔、肌肉注射等人工接种的方式,也可引起发病。带毒的禽类.,尤其是病鸭,很容易通过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饲料、草、饮水、空气、饲养工具等使健康鸭吃人或吸人而感染,也可通过饲养员、兽医、参观者、车辆、吸血昆虫等传播病原,致使鸭群受到感染。
  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鸭群的运销旺季最易发病流行。发病高峰时死亡率可达90%以上,经济损失惨重。
  症状:
 ①鸭瘟病毒的潜伏期为2—4天,流行初期可见零星死亡,3—5天后出现大批病鸭。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43℃以上,呈稽留热型。病鸭呈现精神不振,低头缩颈,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加,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腿发软,步态不稳,喜卧地,驱赶时以翅膀扑地匍匐向前。这时,病鸭不愿下水,若强迫下水,也无力游动,并挣扎回岸。
 ②病鸭流泪,眼睑水肿,眼周有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粘结,起初鼻流清液,之后变为粘性分泌物流出。呼吸困难,间有咳嗽,常伴有湿性罗音。
 ③病鸭头和颈部肿胀,较健鸭明显肿大,故有“大头瘟”或“肿头瘟”之称。
 ④病鸭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常粘附于泄殖腔周围。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和水肿,严重时粘膜外翻,并附有绿色的假膜,不易剥脱,人为剥脱后留有溃疡面。
 ⑤病的后期,体温下降至正常以下,体质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都很急骤平均为3—5天,而慢性病例一般在1周以上,有幸存活的病鸭生长发育迟缓、消瘦,角膜?昆浊较为典型,严重时常形成单侧性溃疡性角膜炎。
 ⑥产蛋鸭群的产蛋量明显下降,且畸型蛋增加。随着死亡率的上升,可减产70%以上,甚至完全停产。
 剖检病变:
 ①鸭瘟的病变,以全身性急性败血症为主要特征。病鸭的全身皮肤、粘膜、浆膜和内脏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
 ②皮下尤其是头颈部的皮下组织有弥漫性水肿,在“大头瘟”的典型病例中,切开头颈部肿胀的皮肤,即刻流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③消化系统的病变:口腔粘膜有黄色坏死性假膜覆盖,用刀刮离假膜后,可见到粘膜有出血性溃疡灶;食管粘膜表面具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坏死性假膜覆盖,此膜不易剥离,剥离后呈现出不同大小的、特征性的红色斑块或条索状痂块;腺胃粘膜有出血斑点,有时在腺胃与食管膨大部交接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灶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下层充血、出血。肠粘膜有充血和出血性炎症。小肠淋巴组织出血,呈带状。
 ④泄殖腔有严重充血、出血,粘膜表面覆盖有一层棕褐色或绿褐色的坏死痂块,不易剥落。
 ⑤肝脏的早期病变有出血性斑点,后期出现大小不同的灰色坏死灶,在坏死周围有时可见环形出血带,而在坏死灶中心却常有小出血点。脾脏体积缩小,呈黑紫色。
 ⑥法氏囊粘膜充血发红,有针尖状的黄色小斑点。到后期,囊壁变薄,囊腔中充满红色凝固的渗出物。
 ⑦产蛋母鸭的卵巢可能充血、变形或变色,有时有一部分卵泡破裂,卵黄散布于腹腔中而引起腹膜炎。
  防治措施:
 目前对鸭瘟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注射鸭瘟疫苗是防治鸭瘟唯一最有效的措施,不管是疫区还是非疫区,鸭群都应进行免疫预防。
 ①定期注射鸭温疫苗,具体用法和用量严格按照疫苗的说明书进行,倍数可根据每只份注射量而定。例如雏鸭(1月龄以内),可稀释40倍,每只鸭肌肉注射0.2ml,免疫期1个月;2月龄的鸭,可稀释100倍,每只肌肉注射0.5ml,免疫期5个月;5月龄以上的鸭,可稀释200倍,每只肌肉注射lml,免疫期6—9个月。
 ②一旦鸭群发生该病,应及时上报疫情,划定疫区范围,并迅速进行严格的封锁、隔离、焚尸、死鸭深埋、消毒等工作,同时对假定健康鸭立即采取大剂量鸭瘟弱毒疫苗紧急接种:重者20倍量,轻者15倍量,一般接种后一周内死亡率可显著降低,这是控制和消灭鸭瘟流行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
 ③治疗措施 本病重在预防,治疗只是辅助的办法。可用抗鸭瘟高免血清进行早期治疗,每只肌肉注射0.5ml,还可用聚肌胞(一种内源性干扰素),每只成鸭肌肉注射lml,3日1次,连用2—3次,可收到一定疗效。
  2、鸭出败(禽出败)
  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除鸭外,鸡、鹅和火鸡等家禽都能感染发病。由于病禽常常有剧烈下痢症状,所以统称禽霍乱。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成年鸭多发,幼鸭少发。
  症状:症状可分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类。最急性往往看不到临床症状,突然倒地死亡或晚上进棚还正常,第二天一早发现死在棚内。急性型病鸭精神萎顿,离群,翅、尾下垂,头隐伏翅下,似睡,食欲废绝,体温42.5℃-43.5℃,口渴,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病鸭常摇头(所以俗称摇头瘟),排灰白色或绿色稀便,病鸭瘫痪,1-2天内死亡。慢性主要表现消瘦,关节肿胀、跛行。
  剖检:可见心外膜或心冠部脂肪、肺、胃肠道粘膜和出现出血性肠炎。肝肿大、色浆膜等有小出血点,十二指肠淡、质变硬,散布有灰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点。慢性病鸭关节肿胀,有豆渣样渗出物。
  防治措施:
  ①免疫注射:2月龄以上鸭,每只肌肉注射禽霍乱氢氧化铝菌苗2ml,或肌注山东省生产的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1ml。药物治疗。
  ②治疗:饮水中加入0.05%恩诺沙星,连用6-8天;土霉素每公斤饲料加2g拌和喂鸭;喹乙醇按每公斤体重20-30mg,一次口服。
  3、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的传染病,世界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近年来在我国各地也不断发生,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养鸭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积极预防。
  鸭病毒性肝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自然爆发时仅发生于雏鸭,发病率可高达100%,主要为3周龄以内的雏鸭,以4~8日龄最为易感;雏鸭的死亡率则差别很大,从20%到100%,随着雏鸭日龄的增长与机体免疫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逐渐减少。4周龄以后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低。成年鸭呈隐性感染,无临诊症状,且不影响产蛋率,但能排毒。该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与病鸭的直接接触感染,也可通过病鸭的粪便、食具、饮水等间接传播。
  症状:鸭肝炎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一般雏鸭发病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靡,羽毛松乱,缩颈呆立,眼半闭呈昏睡状,食欲不振至厌食、绝食;发病12~24小时即出现神经症状,病鸭全身性抽搐、运动失调、两脚痉挛,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状,身体倒向一侧或就地旋转,数小时后死亡。也有的雏鸭不见任何症状便突然死亡。
  剖检主要病变在肝脏,表现为肿大、质地脆弱,色泽暗淡或发黄(小日龄的多呈土黄或红黄色),表面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斑状出血灶。此外,胆囊肿大,充满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的胆汁;脾、肾有时也肿大。
  防治:目前,对鸭病毒性肝炎病还没有特效药物予以治疗,因此重在预防。采用康复鸭血清、高免鸭血清及高免卵黄抗体可有效控制本病。疫苗免疫接种的方法是:①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在7~10日龄时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②无母源抗体的雏鸭,在出壳后1日龄即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或高免鸭血清及高免卵黄抗体0.5毫升/只,10日龄再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③种鸭在开产前12周、8周、4周分别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2~3次,其母鸭的抗体至少可以保持7个月;若在用弱毒疫苗基础免疫后再肌肉注射鸭病毒肝炎灭活疫苗,则能在整个产蛋期内产生带有母源抗体的后代雏鸭,其母源抗体可维持2周左右,并能有效抵抗强毒攻击。雏鸭一旦发生病毒性肝炎,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除严格消毒、在饲料中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外,还必须肌肉注射高免鸭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0.5毫升/只,10天后再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
  4、鸭传染性浆膜炎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其中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染,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5%~75%不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尤其是秋末和冬春季节为甚。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等接触感染,恶劣的饲养环境如育雏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鸭舍潮湿、舍温过冷或过热以及饲料中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蛋白质水平过低也易造成发病或引发并发症。主要临诊症状为:患鸭精神委顿,食欲下降甚至废食,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拉绿色稀粪,并伴有共济失调或抽搐等神经症状。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以及脑膜炎等,从患鸭的心血、肝、脾及脑中极易分离到鸭疫里默氏杆菌。
  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剖检病变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脾脏肿大、呈斑驳样。体表局部慢性感染病鸭在屠宰去毛后可见局部肿胀,表面粗糙、颜色发暗,切开后见皮下组织出血,有多量渗出液。
  防治:①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应激。②对水域进行经常性消毒。③鸭疫里默氏杆菌常与鸭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而且这两种细菌都有很多血清型,因此使用当地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进行免疫接种,效果良好。④鸭疫里默氏杆菌和鸭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应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有效药物进行治疗,二种杆菌均对头孢噻呋、壮观霉素高度敏感。
  5、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全身或局部感染性疾病,主要有大肠杆菌败血症、腹膜炎、生殖道感染、脐炎、输卵管炎、气囊炎、蜂窝质炎等。
  各种日龄的鸭都可感染发病,以2—6周龄多见。病鸭和带菌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还可通过伤口、生殖道、种蛋表面污染途径传播。被该菌污染的饲料、饮水、尘埃、工具等均是传播媒介。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北方以寒冷的冬春季多见。成年鸭和种鸭主要为零星发病死亡,商品肉鸭病死率可达50%左右。
 症状:卵黄囊炎及脐炎型发生在新出壳鸭,主要表现为脐部肿大发炎,卵黄不吸收,腹部膨大,多在几日内死亡;眼炎型多见于1—2周龄雏鸭,结膜发炎,流泪,有的有角膜混浊,眼有脓性分泌物,可粘合上下眼睑;败血型多见于1—2周龄幼鸭,常突然死亡,病鸭可见精神食欲下降,渴欲增加,羽毛蓬松,缩颈闭眼,腹泻,喜卧,有的出现呼吸道症状,眼鼻常有分泌物,病程一般1—2天;浆膜炎型,常见于2—6周龄肉鸭雏,精神食欲均不佳,气喘,甩头,眼和鼻腔有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缩颈闭眼,嗜睡,部分有腹部膨大下垂症状,病程2—7天;关节炎型,多见于7—10日龄雏鸭,可见一侧或两侧跗关节肿胀,跛行,食欲下降,常3—5天内死亡。此外还有脑炎型—呈现神经症状;肉芽肿型—逐渐消瘦、腹泻;生殖器皮炎型等等。
 病变随各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比较典型的病变有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肝脏可见肿大,青铜色或土黄色,浆膜上有一层纤维素膜覆盖,有时有散在的坏死灶或出血点;气囊壁增厚、浑浊,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心包粘连,心包囊内充满纤维素性渗出物。其余还有:卵黄囊水肿增厚,卵黄的吸收不良与变质,喙、脚蹼常干燥;关节的肿胀发炎,内有纤维素性关节液;眼结膜炎病变;脑膜充血、出血;实质脏器粘膜及浆膜上的菜花样肉芽肿;生殖器官炎症、变形、变性等病变。
防制:由于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和外环境中,因此对其的防制应采取综合措施。
 ①种蛋的孵化要做好消毒工作。对商品肉鸭必须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及其卫生,并采取全进全出制度。
 ③免疫接种,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复杂,使用的疫苗应为混合血清型疫苗,最好是能鉴定出本场大肠杆菌血清型,使用相同型疫苗。
 ④药物防治:多种抗菌药对大肠杆菌都有较好疗效,如头孢噻呋、壮观霉素等,但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在预防时应定期轮换用药。另外对气囊炎、肝周炎、卵黄性腹膜炎等出现较严重病变的,抗菌素疗效很差。
  6、禽衣原体病
  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患病或感染鸭可通过血液、鼻腔分泌物、粪便、大量排出病原体,污染水源和饲料等。健康畜禽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伤口和交配等途径感染衣原体,吸入有感染性的尘埃是衣原体感染的主要途径。一般来说,幼龄家禽比成年易感,易出现临床症状,死亡率也高。
  症状:幼龄鸭患病常常死亡,成年者则症状轻微,康复后长期带菌。雏鸭眼和鼻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不食,拉稀,排淡绿色水样稀粪。病初震颤,步态不稳,后期明显消瘦,常发生惊厥而死亡,雏鸭病死率一般较高,以5-7周龄鸭最为严重,成年鸭多为隐性经过。
  病鸭剖检时可发现气囊增厚、结膜炎、鼻炎、胸肌萎缩和全身性多浆膜炎,常见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脾肿大,肝周炎,有时肝脾上可见灰黄色坏死灶;病鸽肝、脾肿大,变软,色变深,气囊增厚。胸腹腔浆膜面、心外膜和肠系膜上有纤维蛋白渗出物。如发生肠炎,可见泄殖腔内容物内含有较多尿酸盐。
  防制 :
  ①综合措施 为有效防制衣原体病,应采取综合措施,特别是杜绝引入传染源,控制感染动物,阻断传播途径。
  加强禽畜的检疫,防止新传染源引入。保持禽舍和畜栏的卫生,一旦发现可疑征象,应该快速采取方法预以确诊,必要时对全部病禽扑杀以消灭传染源。带菌禽类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衣原体,故禽舍要勤于清扫,清扫时要注意个人防护,如戴口罩、禽舍清毒等。
  ②免疫接种。用感染衣原体的卵黄囊制成灭活苗,免疫动物可产生较好的预防效果。
  ③治疗 鹦鹉衣原体对青霉素和四环素类抗生素都较敏感,其中以四环素类的治疗效果最好。大群治疗时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四环素(金霉素或土霉素)0.4g,充分混和,连续喂给1~3周,可以减轻临诊症状和消除病禽身体组织内的病原。
  7、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由H5和H7亚型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所引起的疾病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最近国内外由H5N1亚型引起的禽流感即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A类传染病,我国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入一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与患禽(包括与患禽接触的器具)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染,各种日龄的禽均可感染。此外,带毒的飞鸟或水禽常常成为传染源,引起家禽大批发病和死亡。
 禽流感的传播有健康禽与病禽直接接触和健康禽与病毒污染物间接接触两种。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因此,病毒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含病毒的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饮水、禽舍、空气、笼具、饲养管理用具、运输车辆、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等均可机械性传播。健康禽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引起发病。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候鸟(如野鸭)的迁徙可将禽流感病毒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通过污染的环境(如水源)等可造成禽群的感染和发病。带有禽流感病毒的禽群和禽产品的流通可以造成禽流感的传播。
  临床症状:禽流感的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天。潜伏期的长短依赖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剂量、感染途径、被感染禽的种别和禽体的状态。急性感染的禽流感无特定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呼吸道症状,下痢,后期出现神经症状。伴随大量死亡。
 病理变化:禽流感的病理变化因感染毒株毒力的强弱、病程长短和禽种的不同而变化不一。主要表现为头肿,肉髯、冠出血,小腿和趾部皮下出血,腺胃乳头出血及输卵管炎等。
 防制:
  ①免疫注射:H5N1亚型(Re-1株)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商品代肉鸭7-14日龄时进行首免,每羽接种剂量为0.8毫升,预计饲养周期超过2个月的,首免后3周再加强免疫一次, 每羽接种剂量为1.5毫升。种鸭、蛋鸭7-14日龄时首免,每羽接种剂量为0.8毫升;三周后作二免,每羽接种剂量为1.5毫升;以后每间隔3个月加强免疫一次,每羽接种剂量为1.5毫升。
  ②疫情发生时,应坚决实施疫情扑灭措施,将所有病死禽、被扑杀禽及其产品、排泄物以及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垫料、饲料和其他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可以选择深埋、焚化、焚烧等方法,饲料、粪便也可以发酵处理。对场地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




http://www.zn99.com[助农公司官方网]牵手助农,共同繁荣!
http://www.fjc001.com [中国发酵床养殖技术网]加入交流群您每天和更多的养殖业同行交流经验,养殖技术交流超级1群(47430099已满)、500人发酵床养殖技术交流超级2(103846931)
廉价饲料利用技术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