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养殖人社区养殖人家园欢迎您!
有问必答!
36名中大专畜牧专业版主为您排忧解难!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中国养殖人社区【水产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论坛】泥鳅养殖技术论坛 → 引起泥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哪几种?

发酵床养猪养鸡养鸭网 养殖业新闻与市场动态 养殖路上与养殖日记 廉价饲料利用技术 养猪与猪病防治技术 养鸡与鸡病防治技术
养鸭与鸭病防治技术 养鹅与鹅病防治技术 养牛与牛病防治技术 特种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 淘宝安全购买万种养殖产品 牧草种植与利用技术

  共有98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引起泥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哪几种?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邱成英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养殖爱好者 贴子:426 积分:554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4/3 15:29:00
引起泥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哪几种?  发贴心情 Post By:2014/1/6 14:13:00

引起泥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哪几种、及防治


⑴ 病因 泥鳅常见病多数是由某些生物传染或侵袭泥鳅机体引起的。这些能使泥鳅生病的生物称为病原体。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敌害生物(或由这些生物体分泌的毒素)。病原体与鳅体的相互作用引起鳅病的发生。因此,这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应以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生长以及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为重点。

⑵ 特点 鳅病发生和流行一般在水温由低向高变化的过渡期(如3—4月水温逐步上升时)、高温季节和鳅体严重受损等情况下;疾病大多具传染性,感染快,传播迅速,且常可数病并发,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死鱼;鳅病的发生初期常有少量病鳅游至水面和少量死鳅漂浮,此时及时发现鳅病并采取措施对于控制鳅病的发展和危害是极为重要的。

⑶ 防治对策 切实贯彻“以防为主” 的方针,及时采取多方面的预防措施。泥鳅病高发季节对身体、养殖水体及使用的工具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特别是经运输、转移网箱、拉网、囤养、筛分等操作后鱼体损伤严重时必须进行浸浴处理。常用的药物及方法为: 2%~3%的食盐水浸浴 5~10分钟,0.6毫克/升的强氯精或消毒灵浸浴2~3分钟,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浴15~30分钟。

除外用药物消毒外,还应采取内服药饵的方式进行预防。药物可选中成药、生物制剂等,每月投药饵1~2个疗程,每个疗程3天。

生物因素引起的鳅病的治疗,应以有效杀灭病原生物群体为主要手段。其治疗措施分两个途径实施:一是使用外用消毒药剂对养殖水体进行全水体泼洒,杀灭或控制水体及鳅体表的病原生物;二是投喂针对病原生物的抗菌剂、杀虫剂或中成药药饵,杀灭或控制鱼体内的病原生物和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激能力,从而抵御感染。


163 饲料因素引发鳅病的病因、特点及防治对策是什么?

⑴ 病因 这类疾病包括由于饲料营养不平衡出现的营养性疾病(如腹水、脂肪肝、鳅体畸型等),由于饲料被污染而产生的毒素(黄曲霉素B1、重金属Cu、Pb等过量)以及饲料原料中毒素(如抗营养因子)等引起的鳅体生长不良、体型异常等。

⑵ 特点 实际生产中判别泥鳅疾病是否因投喂某种饲料而引起,可通过饲料的投喂效果观察进行。即若投喂某种饲料的泥鳅发病而投喂其他饲料的泥鳅或停喂这种饲料的泥鳅均不出现疾病,则可判定此种饲料是导致泥鳅发病的原因。

饲料中致病因子种类及数量的不同导致泥鳅出现的病情有下述特征:泥鳅体畸形率较高,如出现脊柱弯曲,鳅尾向一个方向卷曲等;鱼体品质差,如大量腹水积累于腹腔,肝组织及肌肉中脂肪量显著增多;生长迟缓,饵料系数高,养殖存活率低(可以排除养殖技术、生物因素引发的疾病及水域污染等因素影响)。

⑶ 防治对策 饲料中营养平衡失调是指饲料中各营养素的比例与养殖对象所需要的营养素的比例不相适应,导致饲料中一定数量的营养素未能被泥鳅有效利用,或直接排出体外造成饲料浪费,更加重水域污染;或用作能量消耗,降低饲料的利用效率;或过量地贮藏于体内造成鱼体品质下降,并可能影响泥鳅正常生理机能的发挥而出现生理性病变 (如腹水积累)。防治因营养失衡而引起的疾病的有效措施是优化饲料配方设计,提高饲料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指原料自身中所存在的对泥鳅营养代谢起抑制作用的物质,如植物饼粕中通常含有的抗胰蛋白酶因子等,此类因子可使泥鳅利用的能力降低,生长缓慢,饵料系数高。此类疾病防治的有效措施是选用经过脱毒的饲料原料或在饲料配方中严格限制含毒原料的用量范围。

饲料中某些添加剂过高是引发疾病(中毒)的重要原因。重金属元素Cu、Fe等以及含氟量高的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等添加过量,可造成泥鳅中毒甚至大量死亡;促生长药物(如喹乙醇)添加过量,泥鳅肥满度超高,使其耐低氧能力显著降低,运输死亡率极高;即使饲料中使用的是常用药物,如果添加严重过量,同样可导致泥鳅的大量死亡。防治此类疾病要求饲料配方设计和饲料加工过程中严格按泥鳅营养标准实施,在添加剂的选用上应认真注意其性能及质量。

饲料被重金属 、农药、致病微生物等污染造成质量下降甚至完全变质也会导致泥鳅发病和大量死亡。生产中对饲料的贮存期、贮存条件等应有明确规定, 以避免饲料污染事件的发生;已被污染而变质的饲料不得继续投喂。


164 环境因素引发鳅病的病因、特点的及防治对策是什么?

⑴ 病因 泥鳅为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要求有适合其生活的良好水环境。因而池塘水体的理化性状,如水温、溶氧、pH、营养盐与微量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泥鳅的生活,当这些因素变化过大、变幅太快时易导致患病。此类疾病由水体污染(如农药、有机毒物、重金属等)或水体非生物因子(如水温、溶解氧、流速、泥沙量等)骤变引起而发生。其致病因子多,相互关系复杂,病因、病状的判别也较为困难。

⑵ 特点 环境因素引发的泥鳅疾病依致病因子的种类及程度而不同,通常情况下导致泥鳅生长不良,畸型率高,对生物因素的鳅病抵抗力下降,鱼体品质差;严重时可导致大范围的养殖对象在极短的时间内暴发性死亡。

⑶ 防治对策 环境污染是普遍性的问题,根本解决或有效控制非一个行业的工作所能实现。作为防止或减少此类疾病发生的措施:首先在建立集约(规模)化养殖场时应对环境现状及演变趋势有较深入的了解,其养殖水体或引用水源应避开农药、制革、造纸、化肥等排污较多的工矿企业;其次,应加强环境监测,在可能被污染的情况下应有保护性措施;第三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杜绝因养殖工作而造成或加重环境的污染。

对于因环境因子(如水温等)变化而引发的鱼病,除生产中应按一定的技术规程(如鳅种异地迁移时水温差限制等)操作外,提高设施对环境的应变能力 (如增加充氧、控温等设施)能有效地防止其发生。


165 人为因子会引起泥鳅发病吗?

泥鳅不能健康生长的一个重要因子,是人为因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们为了追求高产量,在放养种苗时,不考虑池塘承载能量,超常规放养,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二是在生产操作时不细心,常常擦伤机体,使泥鳅表皮破损、黏液脱落,失去了保护功能,导致病菌感染或受寄生虫的侵袭而至病;三是养殖塘口生产多年不清整或清整不彻底,池底污泥过多、为病原体的繁衍提供了场所和条件。放养的鳅种未经消毒,带进了病原体。投喂的饲料不清洁或不新鲜,投饵不均,时多时少,或投喂不当。水质调控不到位,尤其在高温季节,不能保证水质清新或有污染水进入等都能导致泥鳅发病或死亡。


166 泥鳅发病的内因有哪些?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在泥鳅健康养殖过程中,泥鳅是否患病,更重要的是看泥鳅本身对病害的抵御能力。而泥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因其种类、饲养阶段、季节不同而发病也不一样。鱼卵受敌害侵袭易患水霉,春秋时节易发真菌性疾病;夏花阶段,如水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过高,或缺乏必要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易患畸形。


167 预防泥鳅的疾病发生应做好哪些工作?

既要解决泥鳅疾病的防治,又要使泥鳅产品达到《GB1840—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要求》,疾病预防已成为泥鳅健康养殖环节中重中之重的关键技术。预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需要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层层把关。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⑴ 设计、建造符合健康养殖条件的泥鳅养殖场。在建场前,首先应对水源进行详细的调查,水是泥鳅生活和生长最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作为健康养殖的水源条件,应该是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温适宜,不带病原菌和有害有毒物质,水的理化性状应适宜泥鳅生活的要求,并不受自然因素及人为污染的影响。在设计鱼池时,应该从生产能力和方便管理考虑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小鱼池要配比安排,大池与小池比为7:3。一般小池面积为500~2 000平方米,大池2000~4000平方米,鱼池应东西走向长方形,增加采光,便于捕捞管理。在配套设施上要配备全面,全场要有主干道,塘口之间交通便利,电力设施到位,灌排水系统独立,仓储、检测器材完备。

⑵ 严格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只要泥鳅发生疾病,必定有病原体的存在。因此,预防必须从控制和消灭病原体着手。实践证明,泥鳅疾病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是采取单一的方法或措施,很难奏效,所以只有综合预防,才能达到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目的。

⑶ 增强抗病力。在健康养殖时,强化科学饲养,培育抗病力强的品种及使用疫苗防病,都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

⑷ 加强检验检疫。严格控制外来疫病,随时监测塘口动态,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杜绝病原体的传播。

⑸ 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和设施养殖。根据泥鳅的生活习性,巧妙地利用其自然属性,以主养对象为主,适量搭配对其有益的其它品种,或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维护水体的良好环境,按照健康养殖的要求,使池塘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维持一个动态平衡。


168 综合预防的技术措施有那些?

病害防治的原则是以综合预防为主,具体措施如下:

⑴ 加强饲养管理。泥鳅生活在很复杂的水环境中,有许多病原体平时就在它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人们不可能完全把它们消灭,所以依靠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科学喂养,提高鱼虾自身抗病能力,为它们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是预防疾病的根本措施。

① 科学放养 科学合理地放养是提高泥鳅抗病力的办法之一。从苗种来源和规格看,同一池塘要放同一来源、同一规格的苗种。因为若是好几处苗种放在一个池中,就有可能带来更多的病原体。苗种规格不一,抗病力也会不同,容易发生疾病。苗种放养密度不能过大,要考虑育成后将占有的独立空间,过密反而使生长受影响,容易感染疾病。混养是防病的措施之一,在合理混养条件下,实际上使某一种鱼的密度相应减少了,也就减少了接触传染的机会。在苗种放养时,应提倡适时放养,因为水温在10℃左右时,泥鳅体质肥壮,肌肉紧密,不易受伤,即使有些伤损,病菌也处在非活跃状态,也就不易感染发病。泥鳅在这一水温时节,逐步适应新的水体环境,到春季升温后,可以提早开食,会很快进入正常生长期,也就不易感染疾病。

② 适时投饵、施肥 鱼以食为天,为了增强泥鳅体质,适时投饵,施肥十分重要。

投饵 选用优质配合饵料,讲究投饲技术,是提高饵料效力和增强泥鳅体质的关键。我国近年配合饲料生产发展很快,因此要根据泥鳅品种及其发育阶段,选用相应配方和粒型的饲料。在使用饲料时,也应根据泥鳅活动情况、季节、天气、水温、水质等条件,决定投喂的时间、数量和质量,实行“四定”投饵。

所谓“四定”指的是:一是对特定泥鳅品种采用特定专用饲料,保证泥鳅吃到适口、营养丰富、新鲜的饵料;二是有节制地投喂,做到吃饱而无剩余;三是养成泥鳅定点吃食的习惯,以利察看吃食情况,也便于防治疾病;四是根据泥鳅吃食习惯,恰当安排投喂时间。从季节上讲,应争取提早开始投喂,延后结束投喂日期,以延长泥鳅生长期。在生长期内,最好上、下午各投饵一次,种苗池可以一天投喂3~4次。为了利于生长和节省饲料,也可以实行多次少量投喂。中心目的是让泥鳅吃饱吃好,不浪费饲料,少污染水体。

施肥 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水中营养成分,促使浮游生物迅速繁衍,为泥鳅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施基肥应视底质和肥料种类而定。追肥以及时、少施、勤施为原则,最好以有机肥、粪肥为主。施用前拌入生石灰,并堆沤发酵后再施以减少病菌污染和耗氧。

③ 清除杂草,加注新水,调节水质 一般池塘不允许有大型水生植物及杂草,因为这类植物生长时会消耗水中营养盐类,夜间又会消耗氧气。池水中各类植物又是病原体及敌害生物的栖身之地,在拉网作业时也十分不便,均在清除之列。随着池中泥鳅的长大,塘载鱼量、排泄物每一天在增加,为此,应每隔3~10天左右,向池塘加注新水5~10厘米,以增加水容量。加注新水,同时还可改善水质,有利浮游生物更新换代,对预防疾病很有好处。

④ 坚持巡塘 泥鳅生活在水中,只有通过一日早、中、晚三次巡塘,认真观察水、鳅状况,掌握第一手信息,才能及时采取对策,以确保健康养殖良好进行。

巡塘时,首先注意泥鳅是否浮头。这是早晨巡塘的主要内容。一般水质肥沃池塘清晨泥鳅会浮头,但是日出后则自行下沉,在夏季或闷热夜晚也常有浮头,这是池水缺氧的表现。泥鳅虽然能直接吸入空气,但水体中溶氧量低,浮头次数多会影响泥鳅的摄食和生长,严重浮头,如不及时灌注新水或开启增氧机,往往会造成 “泛池”,最终导致大量死亡。

巡塘还要监控泥鳅吃食状况。正常情况下,一般以九成饱为度,不让泥鳅吃得十分饱。当发现泥鳅厌食、或摄食状态不正常,就要重点监控,看看鳅体有无活动异常,或鳃、表皮有没有病变,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巡塘对水质状况也应仔细观察分析。有经验的渔民,不仅从水的透明度或水色来辨别水质好坏,还把池水区别为“嫩”与“老”两类。所谓 “嫩水”,池水为豆绿色或黄绿色,水中浮游生物较丰富,水质清新,含氧最也较多。泥鳅生活在嫩水中,不仅饵料充足,而且生活环境好,泥鳅体质必然健壮,抗病力强。所谓“老水”,水色酱黑或茶褐色,取水在瓷盘中观察,可发现少数大型浮游生物和有机碎片,很少见到细小的浮游生物。裸藻和微囊藻的大量繁殖,是水质老化的主要特征,“老化”池水中积累了大量有机物,特别是泥鳅粪便和过量的肥淹、残饵,是水质恶化的原因,如果不采取措施,泥鳅会浮头,最终出现泛池。发现这种状况,可按每667平方米水深1米,施20~25千克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可使水质转“嫩”。必要时,抽出部分池水,然后加注适最新水予以解脱。

除此,巡塘还应随时保持池塘水面及周边环境的清洁卫生,比如及时捞除池中污物残渣,铲除池中水草、池边杂草,并把每次巡塘结果记入池塘档案,以备日后查考。

⑵培育抗病力强的品种。 实际生产中常见一个鱼池大多数泥鳅患病死亡,但也有少数存活下来。其原因在于体质健壮。因此,要想达到预防和消除病原体感染,注意泥鳅内在因素,挑选抗病力强的个体加以培育是很重要的。我们从健康养殖出发,可以从以下四方面予以选育。

① 遴选自然免疫品种 一些严重患病池塘中少数安全存活的泥鳅,都是一些体质健壮、免疫机能强或若其内部已产生了相应抗体,可以抵御和消灭入侵病原体的个体。这种免疫功能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因此,对这些大难不死的个体,应专池饲养,认真观察其本身和子代是否对特定疾病具有免疫力。由此遴选出具有自然免疫某种病害的新泥鳅品种。

② 杂交育种 这是通常选育免疫品种的方法,通过亲缘关系较远的雌雄杂交,可能取得抗病力比父本或母本都强的后代。

③ 定向培育 在一个品种内,反复地挑选和培养生长快、体质健壮的个体,通过几代的定向培育,有可能选育出抗病力强的品种。

④ 人工免疫 就是通过对每一尾放养的鱼体,进行疫苗注射或浸泡,使之产生抗病力。此法比较麻烦,但是免疫效果可靠,在泥鳅养殖中,免疫浸泡还是很值得提倡的。

⑶ 茛菪佐剂多联疫苗浸泡免疫。夏花下塘前用四联疫苗 (烂鳃、赤皮、肠炎、出血疫苗),加盐酸山茛菪碱,浓度为10微克/升,将泥鳅夏花放入尼龙袋内,用上述四联疫苗浸泡3小时,放入池塘。其获得性免疫性保护能力可达90%。

⑷ 隐性感染免疫。对病毒性的疾病,可在低温情况下,采用弱毒疫苗浸泡,使鳅体呈隐性感染状态,在低温非流行季节使鱼体逐渐产生免疫力,到高温流行病季节,同样可以抵抗病原的侵袭,达到防病的目的。可结合春、秋季放养鱼种,水温13℃以下,将鱼种浸泡在原毒疫苗中20分钟,浸泡液与鱼种之比为3:1。引起泥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哪几种?

泥鳅疾病的发生是指相对于鱼体正常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而言,泥鳅出现组织结构变异和生理功能异常,严重时出现器官坏死、生理功能完全失调而导致泥鳅的死亡。

泥鳅和其它经济动物一样,在人为饲养的条件下,都有可能患病,根据鱼病发生的原因及病理特点,可将泥鳅的疾病分为生物因素、饲料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三大类型。


162 生物因素引发鳅病的病因、特点及防治对策是什么?

⑴ 病因 泥鳅常见病多数是由某些生物传染或侵袭泥鳅机体引起的。这些能使泥鳅生病的生物称为病原体。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敌害生物(或由这些生物体分泌的毒素)。病原体与鳅体的相互作用引起鳅病的发生。因此,这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应以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生长以及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为重点。

⑵ 特点 鳅病发生和流行一般在水温由低向高变化的过渡期(如3—4月水温逐步上升时)、高温季节和鳅体严重受损等情况下;疾病大多具传染性,感染快,传播迅速,且常可数病并发,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死鱼;鳅病的发生初期常有少量病鳅游至水面和少量死鳅漂浮,此时及时发现鳅病并采取措施对于控制鳅病的发展和危害是极为重要的。

⑶ 防治对策 切实贯彻“以防为主” 的方针,及时采取多方面的预防措施。泥鳅病高发季节对身体、养殖水体及使用的工具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特别是经运输、转移网箱、拉网、囤养、筛分等操作后鱼体损伤严重时必须进行浸浴处理。常用的药物及方法为: 2%~3%的食盐水浸浴 5~10分钟,0.6毫克/升的强氯精或消毒灵浸浴2~3分钟,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浴15~30分钟。

除外用药物消毒外,还应采取内服药饵的方式进行预防。药物可选中成药、生物制剂等,每月投药饵1~2个疗程,每个疗程3天。

生物因素引起的鳅病的治疗,应以有效杀灭病原生物群体为主要手段。其治疗措施分两个途径实施:一是使用外用消毒药剂对养殖水体进行全水体泼洒,杀灭或控制水体及鳅体表的病原生物;二是投喂针对病原生物的抗菌剂、杀虫剂或中成药药饵,杀灭或控制鱼体内的病原生物和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激能力,从而抵御感染。


163 饲料因素引发鳅病的病因、特点及防治对策是什么?

⑴ 病因 这类疾病包括由于饲料营养不平衡出现的营养性疾病(如腹水、脂肪肝、鳅体畸型等),由于饲料被污染而产生的毒素(黄曲霉素B1、重金属Cu、Pb等过量)以及饲料原料中毒素(如抗营养因子)等引起的鳅体生长不良、体型异常等。

⑵ 特点 实际生产中判别泥鳅疾病是否因投喂某种饲料而引起,可通过饲料的投喂效果观察进行。即若投喂某种饲料的泥鳅发病而投喂其他饲料的泥鳅或停喂这种饲料的泥鳅均不出现疾病,则可判定此种饲料是导致泥鳅发病的原因。

饲料中致病因子种类及数量的不同导致泥鳅出现的病情有下述特征:泥鳅体畸形率较高,如出现脊柱弯曲,鳅尾向一个方向卷曲等;鱼体品质差,如大量腹水积累于腹腔,肝组织及肌肉中脂肪量显著增多;生长迟缓,饵料系数高,养殖存活率低(可以排除养殖技术、生物因素引发的疾病及水域污染等因素影响)。

⑶ 防治对策 饲料中营养平衡失调是指饲料中各营养素的比例与养殖对象所需要的营养素的比例不相适应,导致饲料中一定数量的营养素未能被泥鳅有效利用,或直接排出体外造成饲料浪费,更加重水域污染;或用作能量消耗,降低饲料的利用效率;或过量地贮藏于体内造成鱼体品质下降,并可能影响泥鳅正常生理机能的发挥而出现生理性病变 (如腹水积累)。防治因营养失衡而引起的疾病的有效措施是优化饲料配方设计,提高饲料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指原料自身中所存在的对泥鳅营养代谢起抑制作用的物质,如植物饼粕中通常含有的抗胰蛋白酶因子等,此类因子可使泥鳅利用的能力降低,生长缓慢,饵料系数高。此类疾病防治的有效措施是选用经过脱毒的饲料原料或在饲料配方中严格限制含毒原料的用量范围。

饲料中某些添加剂过高是引发疾病(中毒)的重要原因。重金属元素Cu、Fe等以及含氟量高的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等添加过量,可造成泥鳅中毒甚至大量死亡;促生长药物(如喹乙醇)添加过量,泥鳅肥满度超高,使其耐低氧能力显著降低,运输死亡率极高;即使饲料中使用的是常用药物,如果添加严重过量,同样可导致泥鳅的大量死亡。防治此类疾病要求饲料配方设计和饲料加工过程中严格按泥鳅营养标准实施,在添加剂的选用上应认真注意其性能及质量。

饲料被重金属 、农药、致病微生物等污染造成质量下降甚至完全变质也会导致泥鳅发病和大量死亡。生产中对饲料的贮存期、贮存条件等应有明确规定, 以避免饲料污染事件的发生;已被污染而变质的饲料不得继续投喂。


164 环境因素引发鳅病的病因、特点的及防治对策是什么?

⑴ 病因 泥鳅为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要求有适合其生活的良好水环境。因而池塘水体的理化性状,如水温、溶氧、pH、营养盐与微量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泥鳅的生活,当这些因素变化过大、变幅太快时易导致患病。此类疾病由水体污染(如农药、有机毒物、重金属等)或水体非生物因子(如水温、溶解氧、流速、泥沙量等)骤变引起而发生。其致病因子多,相互关系复杂,病因、病状的判别也较为困难。

⑵ 特点 环境因素引发的泥鳅疾病依致病因子的种类及程度而不同,通常情况下导致泥鳅生长不良,畸型率高,对生物因素的鳅病抵抗力下降,鱼体品质差;严重时可导致大范围的养殖对象在极短的时间内暴发性死亡。

⑶ 防治对策 环境污染是普遍性的问题,根本解决或有效控制非一个行业的工作所能实现。作为防止或减少此类疾病发生的措施:首先在建立集约(规模)化养殖场时应对环境现状及演变趋势有较深入的了解,其养殖水体或引用水源应避开农药、制革、造纸、化肥等排污较多的工矿企业;其次,应加强环境监测,在可能被污染的情况下应有保护性措施;第三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杜绝因养殖工作而造成或加重环境的污染。

对于因环境因子(如水温等)变化而引发的鱼病,除生产中应按一定的技术规程(如鳅种异地迁移时水温差限制等)操作外,提高设施对环境的应变能力 (如增加充氧、控温等设施)能有效地防止其发生。


165 人为因子会引起泥鳅发病吗?

泥鳅不能健康生长的一个重要因子,是人为因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们为了追求高产量,在放养种苗时,不考虑池塘承载能量,超常规放养,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二是在生产操作时不细心,常常擦伤机体,使泥鳅表皮破损、黏液脱落,失去了保护功能,导致病菌感染或受寄生虫的侵袭而至病;三是养殖塘口生产多年不清整或清整不彻底,池底污泥过多、为病原体的繁衍提供了场所和条件。放养的鳅种未经消毒,带进了病原体。投喂的饲料不清洁或不新鲜,投饵不均,时多时少,或投喂不当。水质调控不到位,尤其在高温季节,不能保证水质清新或有污染水进入等都能导致泥鳅发病或死亡。


166 泥鳅发病的内因有哪些?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在泥鳅健康养殖过程中,泥鳅是否患病,更重要的是看泥鳅本身对病害的抵御能力。而泥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因其种类、饲养阶段、季节不同而发病也不一样。鱼卵受敌害侵袭易患水霉,春秋时节易发真菌性疾病;夏花阶段,如水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过高,或缺乏必要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易患畸形。


167 预防泥鳅的疾病发生应做好哪些工作?

既要解决泥鳅疾病的防治,又要使泥鳅产品达到《GB1840—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要求》,疾病预防已成为泥鳅健康养殖环节中重中之重的关键技术。预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需要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层层把关。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⑴ 设计、建造符合健康养殖条件的泥鳅养殖场。在建场前,首先应对水源进行详细的调查,水是泥鳅生活和生长最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作为健康养殖的水源条件,应该是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温适宜,不带病原菌和有害有毒物质,水的理化性状应适宜泥鳅生活的要求,并不受自然因素及人为污染的影响。在设计鱼池时,应该从生产能力和方便管理考虑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小鱼池要配比安排,大池与小池比为7:3。一般小池面积为500~2 000平方米,大池2000~4000平方米,鱼池应东西走向长方形,增加采光,便于捕捞管理。在配套设施上要配备全面,全场要有主干道,塘口之间交通便利,电力设施到位,灌排水系统独立,仓储、检测器材完备。

⑵ 严格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只要泥鳅发生疾病,必定有病原体的存在。因此,预防必须从控制和消灭病原体着手。实践证明,泥鳅疾病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是采取单一的方法或措施,很难奏效,所以只有综合预防,才能达到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目的。

⑶ 增强抗病力。在健康养殖时,强化科学饲养,培育抗病力强的品种及使用疫苗防病,都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

⑷ 加强检验检疫。严格控制外来疫病,随时监测塘口动态,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杜绝病原体的传播。

⑸ 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和设施养殖。根据泥鳅的生活习性,巧妙地利用其自然属性,以主养对象为主,适量搭配对其有益的其它品种,或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维护水体的良好环境,按照健康养殖的要求,使池塘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维持一个动态平衡。


168 综合预防的技术措施有那些?

病害防治的原则是以综合预防为主,具体措施如下:

⑴ 加强饲养管理。泥鳅生活在很复杂的水环境中,有许多病原体平时就在它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人们不可能完全把它们消灭,所以依靠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科学喂养,提高鱼虾自身抗病能力,为它们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是预防疾病的根本措施。

① 科学放养 科学合理地放养是提高泥鳅抗病力的办法之一。从苗种来源和规格看,同一池塘要放同一来源、同一规格的苗种。因为若是好几处苗种放在一个池中,就有可能带来更多的病原体。苗种规格不一,抗病力也会不同,容易发生疾病。苗种放养密度不能过大,要考虑育成后将占有的独立空间,过密反而使生长受影响,容易感染疾病。混养是防病的措施之一,在合理混养条件下,实际上使某一种鱼的密度相应减少了,也就减少了接触传染的机会。在苗种放养时,应提倡适时放养,因为水温在10℃左右时,泥鳅体质肥壮,肌肉紧密,不易受伤,即使有些伤损,病菌也处在非活跃状态,也就不易感染发病。泥鳅在这一水温时节,逐步适应新的水体环境,到春季升温后,可以提早开食,会很快进入正常生长期,也就不易感染疾病。

② 适时投饵、施肥 鱼以食为天,为了增强泥鳅体质,适时投饵,施肥十分重要。

投饵 选用优质配合饵料,讲究投饲技术,是提高饵料效力和增强泥鳅体质的关键。我国近年配合饲料生产发展很快,因此要根据泥鳅品种及其发育阶段,选用相应配方和粒型的饲料。在使用饲料时,也应根据泥鳅活动情况、季节、天气、水温、水质等条件,决定投喂的时间、数量和质量,实行“四定”投饵。

所谓“四定”指的是:一是对特定泥鳅品种采用特定专用饲料,保证泥鳅吃到适口、营养丰富、新鲜的饵料;二是有节制地投喂,做到吃饱而无剩余;三是养成泥鳅定点吃食的习惯,以利察看吃食情况,也便于防治疾病;四是根据泥鳅吃食习惯,恰当安排投喂时间。从季节上讲,应争取提早开始投喂,延后结束投喂日期,以延长泥鳅生长期。在生长期内,最好上、下午各投饵一次,种苗池可以一天投喂3~4次。为了利于生长和节省饲料,也可以实行多次少量投喂。中心目的是让泥鳅吃饱吃好,不浪费饲料,少污染水体。

施肥 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水中营养成分,促使浮游生物迅速繁衍,为泥鳅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施基肥应视底质和肥料种类而定。追肥以及时、少施、勤施为原则,最好以有机肥、粪肥为主。施用前拌入生石灰,并堆沤发酵后再施以减少病菌污染和耗氧。

③ 清除杂草,加注新水,调节水质 一般池塘不允许有大型水生植物及杂草,因为这类植物生长时会消耗水中营养盐类,夜间又会消耗氧气。池水中各类植物又是病原体及敌害生物的栖身之地,在拉网作业时也十分不便,均在清除之列。随着池中泥鳅的长大,塘载鱼量、排泄物每一天在增加,为此,应每隔3~10天左右,向池塘加注新水5~10厘米,以增加水容量。加注新水,同时还可改善水质,有利浮游生物更新换代,对预防疾病很有好处。

④ 坚持巡塘 泥鳅生活在水中,只有通过一日早、中、晚三次巡塘,认真观察水、鳅状况,掌握第一手信息,才能及时采取对策,以确保健康养殖良好进行。

巡塘时,首先注意泥鳅是否浮头。这是早晨巡塘的主要内容。一般水质肥沃池塘清晨泥鳅会浮头,但是日出后则自行下沉,在夏季或闷热夜晚也常有浮头,这是池水缺氧的表现。泥鳅虽然能直接吸入空气,但水体中溶氧量低,浮头次数多会影响泥鳅的摄食和生长,严重浮头,如不及时灌注新水或开启增氧机,往往会造成 “泛池”,最终导致大量死亡。

巡塘还要监控泥鳅吃食状况。正常情况下,一般以九成饱为度,不让泥鳅吃得十分饱。当发现泥鳅厌食、或摄食状态不正常,就要重点监控,看看鳅体有无活动异常,或鳃、表皮有没有病变,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巡塘对水质状况也应仔细观察分析。有经验的渔民,不仅从水的透明度或水色来辨别水质好坏,还把池水区别为“嫩”与“老”两类。所谓 “嫩水”,池水为豆绿色或黄绿色,水中浮游生物较丰富,水质清新,含氧最也较多。泥鳅生活在嫩水中,不仅饵料充足,而且生活环境好,泥鳅体质必然健壮,抗病力强。所谓“老水”,水色酱黑或茶褐色,取水在瓷盘中观察,可发现少数大型浮游生物和有机碎片,很少见到细小的浮游生物。裸藻和微囊藻的大量繁殖,是水质老化的主要特征,“老化”池水中积累了大量有机物,特别是泥鳅粪便和过量的肥淹、残饵,是水质恶化的原因,如果不采取措施,泥鳅会浮头,最终出现泛池。发现这种状况,可按每667平方米水深1米,施20~25千克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可使水质转“嫩”。必要时,抽出部分池水,然后加注适最新水予以解脱。

除此,巡塘还应随时保持池塘水面及周边环境的清洁卫生,比如及时捞除池中污物残渣,铲除池中水草、池边杂草,并把每次巡塘结果记入池塘档案,以备日后查考。

⑵培育抗病力强的品种。 实际生产中常见一个鱼池大多数泥鳅患病死亡,但也有少数存活下来。其原因在于体质健壮。因此,要想达到预防和消除病原体感染,注意泥鳅内在因素,挑选抗病力强的个体加以培育是很重要的。我们从健康养殖出发,可以从以下四方面予以选育。

① 遴选自然免疫品种 一些严重患病池塘中少数安全存活的泥鳅,都是一些体质健壮、免疫机能强或若其内部已产生了相应抗体,可以抵御和消灭入侵病原体的个体。这种免疫功能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因此,对这些大难不死的个体,应专池饲养,认真观察其本身和子代是否对特定疾病具有免疫力。由此遴选出具有自然免疫某种病害的新泥鳅品种。

② 杂交育种 这是通常选育免疫品种的方法,通过亲缘关系较远的雌雄杂交,可能取得抗病力比父本或母本都强的后代。

③ 定向培育 在一个品种内,反复地挑选和培养生长快、体质健壮的个体,通过几代的定向培育,有可能选育出抗病力强的品种。

④ 人工免疫 就是通过对每一尾放养的鱼体,进行疫苗注射或浸泡,使之产生抗病力。此法比较麻烦,但是免疫效果可靠,在泥鳅养殖中,免疫浸泡还是很值得提倡的。

⑶ 茛菪佐剂多联疫苗浸泡免疫。夏花下塘前用四联疫苗 (烂鳃、赤皮、肠炎、出血疫苗),加盐酸山茛菪碱,浓度为10微克/升,将泥鳅夏花放入尼龙袋内,用上述四联疫苗浸泡3小时,放入池塘。其获得性免疫性保护能力可达90%。

⑷ 隐性感染免疫。对病毒性的疾病,可在低温情况下,采用弱毒疫苗浸泡,使鳅体呈隐性感染状态,在低温非流行季节使鱼体逐渐产生免疫力,到高温流行病季节,同样可以抵抗病原的侵袭,达到防病的目的。可结合春、秋季放养鱼种,水温13℃以下,将鱼种浸泡在原毒疫苗中20分钟,浸泡液与鱼种之比为3:1。

广西助农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网店

广西动保养殖原料超市

淘宝秉承专业、专注、专心深入的服务理念.活力99生效剂,粗饲料降解剂活力发酵床复合菌等产品,销售已覆盖全国各地,店铺每天访问量超过3000次。年销售额达500万以上。目前公司经营两家网店。

广西动保养殖原料超市定点渔药供应点

广西动保养殖原料超市

http://gxzn999.taobao.com



上海搬家公司
特种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