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养殖人社区 index.asp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殖人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对虾育苗期常见病害

1楼
养殖天天 发表于:2013/8/14 15:01:00
 对虾育苗期间各种病害严重影响虾苗的成活率,从而也直接影响虾的产量,现将其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真菌病

    由霉菌孢子侵入幼体或卵子所引起。受感染的受精卵不透明,停止发育,受感染幼体行动不活泼,肌肉坏死,沉于水底而死亡。防治方法:亲虾、用具和用水严格消毒,及时消除死卵和死亡幼体,保持水质清洁。发病时可在育苗用水中施氟乐灵0.01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病毒病

    对虾育苗期的常见病毒病有: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病、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和日本对虾中肠腺坏死病毒病。受感染幼体活动能力下降,反应迟钝,不摄食,鳃部和体表有污物附生。中国对虾幼体肝胰腺萎缩坏死、脱落;斑节对虾幼体肝胰腺变白、坏死;日本对虾肝胰腺白浊、坏死,重者肠道变白。防治方法:消灭传染源,严格检疫,使用无病毒亲虾,寻找早期诊断方法。做好苗池、管道、工具、苗池用水消毒。受精卵用无毒海水冲洗数分钟或用30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液浸泡30秒后再孵化。幼体放养密度控制在每立方米30万尾以内。若发现育苗池感染严重,做好隔离工作,虾池每立方米水体施100克漂白粉,48小时后用无毒海水冲洗后才可放养虾苗。

    细菌病

    1.弧菌病:此病发病快,感染率很高,由多种弧菌引起。患病幼虾在感染初期,虾体呈黄红色或红色,活动能力减弱,行动迟缓,趋光性降低,发育变慢,腹部卷曲,体色发白,幼虾不摄食,中肠腺呈白色混浊现象。防治方法:加强换水,保持水质清洁,育苗工具严格消毒。发病时可用每立方米水体2克~3克土霉素治疗。

    2.丝状菌病:由白丝菌感染引起,菌丝细长,附着于幼虾的鳃丝、附肢和体壳上,受感染幼体活动能力减弱,沉于池底,然后死亡。防治方法:勤换水,不过量投饵,对感染虾每天可用5克/立方米~10克/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液浸浴1小时,连续5天~10天。

    3.虾壳病:为几丁质细菌感染,染病虾在壳体患区常呈黑色,病菌常迅速通过表皮进入体内,引起肌肉损伤。防治方法:用22毫升/立方米的福尔马林液处理病虾。

    气泡病

    由于水中溶解气体含量过多,水温过高所致。患病幼体体表、鳃腔和肠道内发生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大小不一的气泡,多发于蚤状幼体,患病幼体常在水面挣扎。防治方法:注意调节水温,已患病幼体则应及时降低水温,并暂停充气,可使消化道的气泡逐渐变小而排出体外。

    固着类纤毛虫病

    由附着在对虾卵及幼体上的纤毛虫引起。纤毛虫妨碍幼体运动,争夺饵料,影响其变态发育,导致幼体衰弱死亡。患病虾行动迟钝,身上似有绒毛,摄食困难。防治方法:首先要保持合理的育苗密度和良好的育苗环境条件,多换水,饲喂优质饵料。发病时可用2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液处理病虾,可获明显效果。

    尾棘萎缩病

    此病是由池水锌离子浓度过大、水温不适而引起,多发于无节幼体和蚤状幼体。患病幼体初期尾棘弯曲、短小,进而尾棘、附肢、刚毛萎缩,严重的全身刚毛萎缩,沉于水底,尾皮难于脱下,最后死亡。防治方法:保持良好水质和适宜水温,去除重金属离子,可向育苗水中加入5毫升/立方米~10毫升/立方米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有良好的防病效果。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声明:本网站论坛中所有人发言不代表中国养殖人社区的观点。 Syc163.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