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养殖人社区 index.asp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殖人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特禽传染病:马立克氏病

1楼
技术员B 发表于:2011/4/20 9:24:00

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禽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主要发生于鸡,特禽中乌骨鸡、火鸡、雉鸡、鹌鹑、孔雀等也能感染发病。特征是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内脏、肌肉、皮肤淋巴样细胞浸润,以及形成肿瘤,传染性强。本病是高度免疫抑制性疾病,使机体对各种疫病的敏感性增加,影响各种疫苗的预防效果。

[病原]

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属疱疹病毒科B亚群病毒,裸体病毒粒子呈六角型,直径85-100纳米,有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径130-400纳米。病毒可在鸭胚成纤维细胞、鸡肾细胞上生长繁殖,产生细胞病变,形成蚀斑和合胞体,感染细胞核内可见到包涵体。病毒分3个血清型,其中血清I型为致瘤性强毒株,II型为非致瘤性弱毒株,III型为火鸡疱疹病毒。

本病毒在禽体内有两种形式存在,一是无囊膜的裸体病毒,为严格的细胞结合病毒,与细胞共存时才有感染力,细胞破坏,感染性丧失;另一种是有囊膜的完全病毒,存在于羽毛囊上皮细胞中,可脱离细胞而存活,为非细胞结合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传播本病上有重要作用。

病禽粪便与垫草中的病毒,在室温条件下可保持传染性达16周。干燥羽毛中的病毒,室温下保存8个月仍有传染性,4℃保存可存活3-10年,但一般消毒药10分钟即可灭活。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感染鸡、特禽中乌骨鸡、火鸡、孔雀、雉鸡也能感染发病,鹌鹑、鸽、天鹅、金丝雀等多种禽鸟类也能感染并排毒,虽未见发生肿瘤的报道,但在本病的传播上也有一定作用。易感禽感染日龄越早,发病率越高。不同种、品种禽群发病率不等,有的仅个别发病,严重的可达80%,发病禽一般全部死亡。病禽和隐性感染禽鸟是主要传染源,病毒随羽毛、皮屑污染周围环境,使垫料、尘埃和用具等长期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孵化箱、育雏室和污浊的空气传播。人员随意进出育雏室和昆虫、鼠类可成为传播媒介。饲养密度大、空气不流通会加剧病情。患传染性法氏囊病、球虫病等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不同地区的禽场,因病毒株的强弱,引起的危害程度有差异。

(2)临床特征 本病是一种肿瘤性疾病,从感染到发病有较长的潜伏期。人工接种1日龄雏鸡,第2-3周后开始排毒,3-4周后出现症状和肉眼病变,自然感染的潜伏期还要长一些。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症状,可分以下四种类型。

神经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经,以侵害坐骨神经最常见,往往一侧较轻,另一侧较重,发生不全麻痹,不能行走,成为一种特征的“劈叉式”姿态,即一只腿伸向前方,另一只腿伸向后方。臂神经受侵时,被侵一侧翅膀下垂;当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侵时,头下垂或头颈歪斜;迷走神经受侵时,可引起失声、嗉囊扩张以及呼吸困难。病禽采食困难,饥饿,脱水,消瘦,最后因衰竭而死亡。内脏型:此型较多见,多呈急性暴发。病禽精神萎顿,食欲减退,羽毛蓬乱。粪便稀薄且呈黄绿色,迅速消瘦。部分禽出现共济失调,随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麻痹。

眼型:发生于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或丧失,虹膜呈灰白色,瞳孔边缘不整齐,严重时整个瞳孔只留下一个针头大的小孔。

皮肤型:皮肤增厚,有结节或痂皮。毛囊呈肿瘤状,多发生于大腿、颈、背等生长粗羽的部位。

上述四型可出现于同一病禽群中。

(3)剖检特征 神经型最常见的病变发生在外围神经,腹腔神经丛、坐骨神经丛、臂神经丛和内脏大神经等主要侵害部位,受害神经变粗,比正常粗2-3倍以上,通常病变只侵害单侧,可与对侧神经对比,有助于判断。内脏型以卵巢受害最常见,其次为肾、脾、肝、心、肺、胰、肠系膜、腺胃、肠道和肌肉,出现大小不等的肿瘤块,呈灰白色,质地坚硬而致密。有的肿瘤组织在受害器官中呈弥漫性增生,整个器官变大,肿瘤组织色泽灰白,与原有组织的色彩相间存在,成为大理石样斑纹。法氏囊萎缩,有时因肿瘤细胞侵袭呈弥散性增厚,该病变在与禽白血病鉴别是有诊断价值。

(4)实验室检查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测只能确定是否感染,多数用于禽群感染情况监测。

病原分离:选病禽肿瘤组织、肾、脾或周围血液的白细胞,接种鸭成纤维细胞、鸡肾细胞或4日龄鸡胚卵黄囊、绒毛尿囊膜,培养细胞可出现典型的蚀斑和核内包涵体,鸡胚内4-11天后在绒毛尿囊膜上产生痘样病斑。血清学检查:琼扩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等都可以用于本病的血清学检查。

[防治措施]

本病无有效药物用于治疗。防制本病主要依靠疫苗接种和防止雏禽早期感染。目前,预防本病的疫苗有如下几种。

(1)血清I型疫苗 系强毒株经肾细胞多次传代后致弱的细胞结合性病毒,需-196℃超低温液氮保存。

(2)血清II型疫苗 为自然弱毒株,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系细胞结合毒,需-196℃超低温液氮保存。

(3)血清III型疫苗 为一株火鸡疱疹病毒(HVT),能抑制MD病毒肿瘤发生,主要起干扰作用,属脱离细胞型疫苗,可以冻干。这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疫苗。

(4)多价疫苗 含血清型I、II、III型的联苗,它比只含一种血清型的单价疫苗更能有效地抵抗各种不同的MD强毒。经HVT接种无效的禽群,用该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不论何种疫苗,1日龄雏禽就要接种,接种量要足(国内苗HVT应2个头份)。疫苗稀释后仍要放在冰瓶内,并必须在2小时内用完。

防止雏禽早期感染是防止本病的重要手段,诸如孵化箱和孵化室定期消毒,种蛋入孵前应对外壳严格消毒,育雏室及其用具彻底消毒,不同日龄禽不混群饲养。同时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禽舍清洁卫生,饲养密度适当,保持禽舍通风良好,以及尽早进行免疫接种等。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声明:本网站论坛中所有人发言不代表中国养殖人社区的观点。 Syc163.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2344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