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养殖人社区 index.asp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殖人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禽念珠菌病

1楼
技术员B 发表于:2011/4/20 9:26:00

禽念珠菌病俗称鹅口疮,又名真菌性口炎或慢性泄殖腔尿道炎、酸臭嗉囊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禽类以口腔、咽喉、食道、嗉囊及腺胃黏膜形成白色假膜和溃疡为特征的上消化道真菌病。本病主要见于幼龄的鸽、火鸡、鸡、鹅,在雉鸡、松鸡、鹌鹑等也能发生。

[病原]

病原是白色念珠菌,为类酵母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在病变组织及普通培养基中能产生芽生孢子及假菌丝。出芽细胞呈卵圆形,似酵母细胞状,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胞出芽后发育延长而成为假菌丝。当酵母状念珠发育为菌丝型时对黏膜有较强黏附能力,且能抵抗白细胞的吞噬,其产生的毒素有较强的休克、致死作用,还能产生一些不解酶,造成组织损伤、诱发病变。本菌对一般消毒药有耐受力,碘制剂、甲醛、氢氧化钠对其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多种禽类均可感染,如火鸡、雉鸡、鸭、鸽、鹌鹑、孔雀、松鸡、鸡等,但以3-5周龄的幼禽发病率、死亡率高。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黏膜损伤有利病原体侵入。饲养管理卫生条件不好,以及营养缺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皮质类固醇,以及其他疾病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都可促使本病发生。也可通过蛋壳传染。

(2)临床特征 病禽生长发育不良,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羽毛蓬乱。眼睑、口角有黄色痂皮样病变;口腔黏膜、舌面有灰黄色干酪样伪膜,伪膜下有溃疡出血。嗉囊扩张下垂、松软,触摸有痛感。病禽常出现腹泻,排灰黄色稀软粪便。肛门周围污染,发生慢性泄殖腔炎。逐渐消瘦,贫血,最后衰竭而亡。死前可有痉挛等神经症状。幼鸽感染后症状严重,常伴有呼吸症状,如咳嗽,呼出带臭味的气体等。孔雀感染后常出现体温升高,频频拉稀,粪内混有泡沫,有时稀便中夹有黑绿色细条状软粪,粪便多呈瓷白色或淡黄色。最后出现头颈强直,全身痉挛,闭目嗜睡,两肢麻痹,体温下降而衰竭死亡。

(3)剖检特征 嗉囊、腺胃、肌胃黏膜有白色增厚区。黏膜表面常有假膜性斑块和易刮落的坏死物。口腔、食道黏膜常形成黄色、豆渣样疮面。肠道呈卡他性炎症变化。泄殖腔黏膜增厚。重病例在心、肝、肺、肾有黄白色念珠菌苔生长或粟粒状脓肿,气管、肺、胸腔炎性粘连。

(4)涂片镜检 取病变组织或渗出物等抹片,加上1滴乳酚油棉蓝染色液或革兰氏染色液染色后镜检,见到蓝色卵圆形孢子、芽生酵母样细胞和假菌丝。

(5)分离培养 将病料接种于沙堡氏培养基,37℃24-48小时培养,形成白色乳脂状高度隆起的菌落,具有酒酿味,镜下检查时其表层见胡卵圆形酵母样出芽细胞,深层可见假菌丝。接种于玉米琼脂培养基上室温3-5天培养,可产生分支的菌丝体、厚膜孢子及芽生孢子。

(6)动物接种 将病料或培养物制成10%混悬液,股肉注射家兔每只1毫升,经4-5天兔死亡,剖检可见肾肿大,肾皮质部散布许多小脓肿。

[防治措施]

(1)治疗 ①大群治疗可用制霉菌素,每千克饲料添加100-150毫克,连喂1-3周。饮用1:3000硫酸铜液,盛放于陶器中喂给。②克霉唑,每只10毫克混饲,连用1-3周。③结晶紫,0.01%溶液饮水,连饮5天;重病禽口腔滴服0.1%结晶紫溶液,每只1毫升,每天2次,连用5天。④局部治疗可刮除病禽口腔内的假膜和干酪样坏死物,溃疡部位涂擦碘甘油或5%结晶紫。嗉囊中可灌入数毫升2/5硼酸水。

鸽,对结晶紫特别敏感,食后有强烈呕吐,可加重病性,不宜使用。值得注意。发现病禽应立即隔离,消毒。饲养人员应注意防护,因本病可引起人的鹅口疮(主要是婴儿)、阴道炎、肺念珠菌病和皮炎等。

(2)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舍内卫生条件,室内干燥、通风,定期消毒等。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声明:本网站论坛中所有人发言不代表中国养殖人社区的观点。 Syc163.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2734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