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养殖人社区 index.asp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殖人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分享]鸡痘

1楼
琪苏格 发表于:2011/12/21 10:10:00
概  述
    鸡痘(Avian Pox)是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在鸡的无毛或少毛的皮肤上发生痘疹,或在口腔、咽喉部粘膜形成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在集体或大型养鸡场易造成流行,可使增重缓慢,消瘦;产蛋鸡受感染时,产蛋量暂时下降,若并发其他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卫生条件或营养不良时,可引起较多的死亡,对幼龄鸡更易造成严重的损失。

病  原
    病原是痘病毒,属痘病毒科(Poxviridae)禽痘病毒属(Aripoxvirus)。禽痘病毒是以鸟类为宿主的痘病毒的总称。目前认为禽痘病毒中包括鸡、鸽、火鸡、金丝雀、鹌鹑、麻雀、灯心草雀、鸥惊鸟痘病毒。在自然情况下每一种病毒只对同种宿主有易感性,但通过人工感染也可能传给异种宿主,但致病性很不相同,如从麻雀分离到的痘病毒,对麻雀和金丝雀致病性较强,对鸡、火鸡和鸽只产生局部皮肤痘。因此,作初次分离病毒,最好用原发病的禽类。
    禽痘病毒科的各属成员的形态一致,在所有病毒中,痘病毒体积最大,为300~400μm×170~260μm。在病变的皮肤表皮细胞和感染的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的细胞浆内,可以见到一种卵圆形或圆形的包涵体,叫做Bollinge,氏体,此包涵体内有无数更小的颗粒,称为原质小体,或叫Borrel小体。每个原质小体都具有致病性,每个包涵体至少含20000个原质小体,此原质小体可被特异性的抗鸡痘血清所凝集。
    鸡痘病毒能在10~12日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生长繁殖,并产生特异性病变(CPE),细胞先变圆,继之变性和坏死。用鸡胚绒毛尿囊膜复制病毒,在接种痘毒后的第6天,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形成一种致密的局灶性或弥漫性的痘斑,灰白色,坚实,厚约5mm,中央为一坏死区。某些鸡胚适应毒可引起全胚绒毛尿囊膜形成弥漫性痘变,常用鸡胚作病毒滴度测定,以计算痘毒对鸡胚的50%感染量(EID50)。
    不同种的禽痘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保护。如鸡痘与鸽痘病毒两者在抗原性上非常类似,鸽痘病毒对鸡的致病性甚低,但具有强的免疫原性,故可将鸽痘病毒制成疫苗用来预防鸡痘。
    病毒大量存在于病禽的皮肤和粘膜病灶中。病毒对外界自然因素抵抗力相当强。上皮细胞屑片和痘结节中的病毒可抗干燥数月不死;阳光照射数周仍可保持活力;在60*(2下加热1.5h才能杀死;-15℃下保存多年仍有致病性。1%火碱、1%醋酸或0.1%升汞可于5~10min内杀死病毒。甲醛溶液熏蒸经1.5h可杀灭病毒。在腐败的环境中,病毒很快死亡。
    禽痘病毒不感染人和其他哺乳动物,在公共卫生上无意义。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鸡和火鸡,幼鸽也可发生,鸭、鹅等水禽易感性很低,也少见明显症状。金丝雀可发病,造成流行。鹌鹑也可发生。各种野鸟对禽痘易感。
    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禽都能感染,但以雏禽和中年禽最常发病,雏禽死亡多。痘病一年四季中都能发生,秋、冬两季最易流行,一般在秋季和冬初发生皮肤型痘较多,在冬季则以粘膜型(白喉型)痘为多。在肉用仔鸡群中夏季也常流行鸡痘。
    病禽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散布病毒的主要形式。病毒也可从病禽的唾液、鼻液和眼泪排出。
    本病主要是通过皮肤或粘膜的伤口感染,不能经健康皮肤和粘膜感染,亦不能经口感染。库蚊、伊蚊和按蚊,以及双翅目的鸡皮刺螨、蜱、虱等吸血昆虫,特别是蚊子在传播本病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蚊虫吸吮过病灶部的血液之后,即带毒,带毒时间可长达10~30天。其间易感染的鸡经带毒的蚊虫刺吮后而传染,这是夏秋季流行鸡痘的重要传播途径。由于禽痘病毒耐干燥,在外界存活时间较长,其毒力可保存几个月,因此,人、物品和车辆等在传播病原上应予重视。争斗、啄毛、交配等造成外伤,鸡群过分拥挤、通风不良、鸡舍阴暗、潮湿、体外寄生虫、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及饲养管理太差等均可促使本病发生和加剧病情,如有传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病等并发感染,可造成大批死亡。

临床症状

    鸡和火鸡痘的潜伏期约为4~10天,鸽和金丝雀约为4天。病毒侵入破损的皮肤或粘膜后,在这些部位的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细胞增生,形成结节。一些病毒进入血液,并随血流侵入肝脏和骨髓,最后再回到皮肤和粘膜繁殖,形成特征性痘痂。这些痘痂病灶在某些细菌侵入、繁殖,使痘疱变成脓疱,最后结痂。根据病禽的症状和病变,可以分为皮肤型、粘膜型和混合型三种病型。
    皮肤型  皮肤型鸡痘主要发生在鸡体的无毛或毛稀少部分,特别是在鸡冠、肉髯、眼睑和喙角,亦可出现于泄殖腔周围、翼下、腹部及腿等处,生出一种灰白色的小结节,渐次成为带红色的小丘疹,很快增大如绿豆大痘疹,呈黄色或灰黄色,凹凸不平,呈干硬结节,有时和邻近的痘疹互相融合,形成干燥、粗糙、呈棕褐色的大的疣状结节,突出皮肤表面。痘痂皮可以存留3~4周之久,以后逐渐脱落,留下一个平滑的灰白疤痕,轻的病鸡也可能没有可见瘢痕。皮肤型鸡痘一般比较轻微,没有全身性的症状,但在严重病鸡中,尤以幼雏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消失,体重减轻等症状,甚至引起死亡,产蛋鸡则产蛋量显著减少或完全停产,这对集体养鸡场危害甚大。
    粘膜型(白喉型)  此型鸡痘的病变主要在口腔、咽喉和气管等粘膜表面。初为鼻炎症状,2~3天后先在粘膜上生成一种黄白色的小结节,稍突起于粘膜表面,以后小结节逐渐增大并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覆盖在粘膜上面,这层假膜是由坏死的粘膜组织和炎性渗出物凝固而形成,很象人的“白喉”,故称白喉型鸡痘为鸡白喉。如果用镊子撕去假膜,则露出红色的溃烂面。随着病的发展,假膜逐渐扩大和增厚,阻塞在口腔和咽喉部分,使病鸡尤以幼雏鸡呼吸和吞咽都受障碍,严重时嘴也无法闭合,病鸡往往张口呼吸,发出“嘎嘎”的声音。病鸡由于采食困难,体重迅速减轻,精神萎靡,最后窒息死亡。此型多发生于小鸡和中鸡,死亡率高,严重时可达50%。
    有些严重病鸡,鼻和眼部也受到侵害,产生所谓眼鼻型的鸡痘。先是眼结膜发炎,从眼和鼻孔中流出水样分泌物,以后变成淡黄色浓稠的脓液。时间稍长后,由于眶下窦有炎性渗出物蓄积,因而病鸡的眼部肿胀,可以挤出一种干酪样的凝固物质。甚至引起角膜炎而失明。
    混合型   本型是指皮肤和口腔粘膜同时发生病变,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鸡痘的发病率高低不一,由少数到全群都发病,死亡率也不相同,这都取决于病毒的强弱,饲养管理条件和是否及时采取防制措施有关,一般是成年鸡死亡率小,中雏死亡约5%,幼雏可达10%以上,特别是鸡群拥挤,卫生条件差,饲料不足时,或者是混合型病例时,最严重病例可达50%以上的死亡率。

病理变化
    鸡痘的病理变化比较典型,容易识别。
    皮肤型鸡痘的病变如临诊症状所见。在病鸡皮肤上可见白色小病灶、痘疹、坏死性痘痂及痂皮脱落的瘢痕等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
    粘膜型痘则见口腔、咽喉部甚至气管粘膜上出现溃疡,表面覆有纤维素性坏死性伪膜。重者还可见到支气管、肺部及鼻部的病理变化。

诊断鉴别
    1.现场诊断鸡痘的临诊表现比较典型,根据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常可作出正确诊断。
    2.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取病变组织(痘痂或伪膜)用生理盐水或缓冲盐液做成1:5~1:10乳剂,加青霉素、链霉素(或卡那霉素)各1 000单位,室温下感作2h,低速离心沉淀,取上清液接种易感鸡,可以涂擦在划破的冠部、拔毛的腿部毛囊或刺种,如有痘病毒存在,接种3~4天后,可见接种部出现痘肿。
    取上述处理的病料,接种在9~12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每胚0.1~0.2m1,37℃孵育4~5天后,可见绒毛尿囊膜水肿,增厚,有明显的致密的痘斑样增生性病灶。
    3.血清学方法  有必要时还可进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法、酶标抗体法、 ELISA、微量中和试验等方法检验。

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康复的鸡,可获终生免疫。人工接种疫苗是预防本病的可靠办法。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鹌鹑化鸡痘弱毒疫苗。用鸡痘强毒株经毛囊涂抹途径感染成年鹌鹑,连续传代适应50代后,对鸡毒力明显下降,选用162~200代后的鹌鹑化鸡胚毒作种毒,接种10~12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经4~5天孵育后收获,制成冻干疫苗。
    使用方法:按实含组织量用50%甘油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稀释100倍后应用。稀释后当天用完。用消毒过的钢笔尖或带凹槽的特制针蘸取疫苗,在鸡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1月龄以内的雏鸡刺一下,1月龄以上的鸡刺两下。或按鸡只年龄稀释疫苗,1~15日龄鸡稀释200倍,15~60日龄鸡稀释100倍,2~4月龄鸡稀释50倍,每鸡刺种一下。一般在接种后2~3周产生免疫力,雏鸡免疫期为2个月,3周龄以上的鸡为4~5个月。
    在现场刺种后4~6天,抽查(约10%)鸡在接种部位是否有痘肿、水疱及结痂,2~3周痂块脱落。如抽检的鸡80%以上有反应,表示刺种成功。如果接种部位不发生反应,或反应率低,应考虑重新接种。
    曾用毛囊法接种,即用消毒毛笔或小毛刷蘸取1:10稀释的疫苗,涂擦在腿外侧拔去5~6根羽毛后的毛囊上。
    2.加强鸡群的卫生、消毒、管理及消灭吸血昆虫对预防鸡痘也有重要作用。
    (二)治 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用对症疗法,以减轻病鸡的症状和防止并发症。皮肤型鸡痘,一般不作治疗,如果发病数量较少,或有必要时,可用清洁的镊子小心剥离,伤口涂碘酊或红汞或紫药水。白喉型鸡痘时,咽喉部粘膜上的假膜用镊子剥掉,用0.1%高锰酸钾洗后,用碘甘油或氯霉素软膏、鱼肝油涂擦,以减少窒息死亡。病鸡眼部如果发生肿胀,眼球尚未损坏,可将眼部蓄积的干酪样物质挤出,然后用2%硼酸溶液或0.1%高锰酸钾液冲洗,再滴入5%蛋白银溶液。剥离下的假膜、痘痂或干酪样物质都应集中烧掉,严禁乱丢,以防散毒。
    在饮水中加入0.2%氯霉素或其他抗生素对防止继发感染有一定作用。
    在饲料中加大和补充维生素A、鱼肝油等,有利于组织和粘膜的新生,促进食欲,提高禽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声明:本网站论坛中所有人发言不代表中国养殖人社区的观点。 Syc163.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2344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