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养殖人社区 index.asp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殖人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铜缺乏症

1楼
木子 发表于:2013/11/15 17:13:00
 

  铜缺乏症(Coppor deficiency)

一、序言(preface)

1.定义:铜缺乏症是由于日粮中铜含量不足或日粮中含钼、铁、硫酸盐等铜的颉颃物质太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地方性营养代谢病。

2.临床特点:贫血、腹泻、运动失调(Enzootic ataxia, Swayback)和有色被毛褪色为特征。

3.分类:本病有临床型与亚临床型之分,也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本病多见于牛、羊、幼龄猪。幼驹及家禽亦可发病。常常呈地区性发生。

不论是临床型的铜缺乏症,或亚临床型的低铜血症(Hypocupremia)均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在发病多的地区,铜缺乏症的发病率可高达羔羊群的5%~80%,甚至高达90%,致死率可高达60%。其经济损失不仅是由于地理条件使一批批患羔死亡,而且由于防治工作的费用,成年绵羊、仔猪等动物发育不良,贫血及羊毛缺陷等,均对本病增添了重要的经济意义。新近研究表明:该病的主要经济损失是由亚临床型铜缺乏所引起,即动物对感染的易感性升高等。

[研究简史]:1928年,Hart等发现铜是正常造血的必需元素,之后不久,又证实铜在红细胞生成中的重要作用。1931年,Neal等首次报道了在佛罗里达州发生的牛的“盐病”(Salt sick)与缺铜有关。Stewart(英)及Bennetts(澳)均在1932年调查和描述了绵羊地方性共济失调。1933年,Sjollema证明了牛缺铜引起异嗜癖。1937年,Bennetts等证实新生羔羊“地方性共济失调”是由于山羊在怀孕期间缺铜所致,他们借每天给怀孕母绵羊饲以15mg铜完全保护了羔羊,而未补饲母羊的全部羔羊发生本病,1947年,Smith等报道,被毛褪色、脱毛和皮炎等综合症,是兔子缺铜的最敏感的指标。1947年,Hollmberg等分离出血浆内铜蓝蛋白。1953年,Dick(澳)发现,同时摄取钼与硫酸盐可实验性地引起铜排泄增加,从而诱发铜缺乏。苏格兰科学家mills等人给受孕母绵羊饲喂钼诱发了铜缺乏,并在羔羊中引起了“地方性共济失调”病变。后来,学者把铜缺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1970年,Todd提出铜蓝蛋白检测可作为牛缺铜病的快速方法。80年代以来,发现牧草中钼与硫含量的轻度升高可使铜的利用率严重下降。此外,铜缺乏羊对感染的易感性升高是近年研究的一大进展。

[流行病学]: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许多地区,如荷兰、丹麦、瑞典、德国、北威尔斯、西班牙、比利时、澳大利亚、南非、东非、巴西、印度、日本、新西兰、美国、英国、北美等地。它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病名;如澳大利亚羊的“Enzootic ataxia”,牛的“癫痫”(Falling disease);英国羔羊的“Swayback”,牛、羊的“泄泻病”(Scouring disease);新西兰和荷兰牛的“黑痢”(Peart scours);德国和荷兰牛羊的“舔病”(Licking disease);苏联爱沙尼亚的“沼泽病”等

我国新疆、福建、内蒙、江西、浙江、宁夏、青海等地陆续报道了牛、羊的缺铜病。新疆盐渍化芦苇草旬地区流行的羔羊缺铜症(当时称“摆腰子”、“后瘫”),发病率高达80%,死亡率达60%。厦门某奶牛场1974~1981年间,每年死淘30~40头,占生产母牛的20%。内蒙阿拉普左族从60年代以来发生羔羊摇摆病,对30个畜群调查,个别羊群发病率高达88.9%。

二、Etiology

1、原发性铜缺乏,主要是由于饲料或牧草中铜含量不足所引起,牧草含铜量低于3ppm(干物质)时就能引起反刍动物的缺铜症。牧草含铜量高于5ppm被认为是安全的。 原发性缺铜主要见于缺铜土壤。

2、继发性铜缺乏,土壤和饲料中虽有足量的铜,但由于某种因素或颉颃物质含量过高,影响畜体对铜的利用,引起铜缺乏病。最重要的颉颃元素是钼、硫和铁。一般认为,土壤中含钼量低于3ppm(干物质)是安全的。牧草含钼量超过10ppm时,若不补充铜,则会诱发铜缺乏症。(据资料介绍,一般正常饲料中铜含量为8~10ppm,钼含量为1~3ppm)。反刍动物饲料中的正常铜、钼比例应为6~10:1,若小于2:1则引起继发性铜缺乏。此外,其它物质如硫、铁、锌、镉、铅及高磷酸盐土壤,VC过多均可影响铜的吸收利用。

三、Symptom(clinical findings)

主要症状表现为:贫血、腹泻、运动失调,被毛受损、骨骼关节异常等。

亚临床型缺铜症(低铜血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血铜水平低于临界值(0.7μg/ml),生产性能低下。经补铜后其生产性能得到改善。

临床型铜缺乏:成年牛表现为体质衰弱,产奶量下降,贫血和暂时性不育,被毛褪色、粗糙。犊牛生长缓慢,有时发生慢性腹泻,易骨折,有的出现共济失调。

绵羊出现羊毛异常,羊皮变厚,被毛褪色,黑毛变白,羊毛弯曲度减少而变直,呈线状称“钢毛”,且稀疏、粗糙、无光泽和弹性降低。严重缺铜时出现贫血、腹泻、体质衰弱和不育等。未断奶羔羊可发生共济失调和后躯萎缩,主发生于1~2月龄的羔羊中,轻瘫的严重程度随开始发病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在出生时或一日龄以内发病的羔羊通常在3~4天内死亡.摆腰病发生于11周龄幼羔,生后衰弱或死亡,衰弱羔不能站立和吮乳,共济失调与反常运动明显,偶见失明

幼年生长猪出现贫血,四肢外观异常,跗关节过度弯曲,呈蹲坐姿势。前肢弯曲,症状严重时前肢不能负重,因而卧地不起。

小山羊很少发生共济失调,幼驹生长缓慢,骨骼异常,四肢僵硬,关节肿大等。

继发性铜缺乏,除出现继发性铜缺乏症症状外,还有原发病症状。但贫血一般少见。腹泻在牛容易发生,但它不是原发性缺铜的主要症状,所以可能是条件因素减少铜的利用所致,例如,腹泻的严重程度大致与钼的摄入量成正比。另一方面,腹泻则是实验性铜缺乏的突出症状。

四、临床病理学(clinical pathology)

Hb降至5~8g/dl,RBC降至200~400万/mm3,碱贮下降。血铜含量低于0.7μg/ml(血浆铜 0.5μg/ml)和肝铜含量低于20ppm(干重)时,可诊断为铜缺乏。一般认为,肝铜的测定值比血铜值更有价值。

成年绵羊肝铜水平在200ppm(干重)以上,牛肝铜在100ppm(干重)以上通常认为是正常的。

牛奶含铜量在0.01~0.02mg/L时,表明铜缺乏(正常为0.05~0.20mg/L)。

毛铜可作为诊断铜缺乏症的敏感指标。肝铜与毛铜、血铜呈正相关,并且毛铜变异甚小。

绵羊血浆铜蓝蛋白水平为4.5~10mg/100ml。血浆铜蓝蛋白测定可作为铜缺乏症普查的有效指标。

Necropsy Findings 尸体剖检所见。

铜缺乏的特征性病变是消瘦和贫血、肝、脾、肾呈广泛性血铁黄素沉着。

五、病程及预后(The course of disease and prognosis)

多为慢性经过,但仍有快慢之分。发展较快的在病后几天就瘫痪。较慢的经10天到月余才瘫痪。少数病例十分缓慢,病程较长,始终表现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而腹泻、贫血等症状治疗后能很快好转。未发现有自愈的病例。

六、诊断(Diagnosis)

依据病史调查、临床症状,以及土壤、饲料及动物组织的铜含量分析,可以确诊。

尽管现场诊断主要取决于铜缺乏症的显著症状(及对铜治疗的反应),但必须注意亚临床型铜缺乏

有色被毛褪色及羊毛弯曲度减少而变直可能是本病最敏感的指标。测定饲料及动物体内铜含量对查明病因有重要意义。

鉴别诊断应与佝偻病、骨营养不良,某些中毒病相区别。

七、治疗(Therapy)

内服铜剂可使部分症状很快消除。用硫酸铜内服,每日一次,剂量为:牛250~300mg,犊牛50~150mg,猪20~30mg。每服药15~20天需间隔10~15天,直到症状消失为止。也可使用甘氨酸铜,牛120mg、羊45mg。

若将铜与钴配合投服可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control)

1、改善日粮组成,绵羊日粮内含铜5ppm(干物质)以上,牛日粮10ppm以上,猪4.6ppm以上,一般不会发病。

2、妊娠母羊在妊娠期间,可灌服1%硫酸铜溶液,40~50ml,每隔15天一次。

3、制备盐砖,含铜量牛为2%、羊为0.25~5%。

4、制备铜、钴、硒玻璃丸,将其投放到反刍动物网胃内,以一定速度溶解,可持续释放Cu、Co、Se达1年之久,起到防治Cu、Co、Se缺乏症的作用。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声明:本网站论坛中所有人发言不代表中国养殖人社区的观点。 Syc163.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2344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