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国养殖人社区 index.asp

中国养殖人社区,养殖人的网上家园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湖南渔业资源保护亮红灯 自然保护区施工频繁

1楼
zntangmin 发表于:2013/11/23 13:22:00
久旱的“后遗症”——江、河、湖泊枯水期提前,水位迅速消落。 沿湘江至洞庭湖,不少河段洲滩裸露,航电大坝更显伟岸雄姿。一路进行渔业资源调查,省水科所所长伍远安忧心忡忡:高高的大坝,阻断了鱼类洄游、索饵、产卵和孵化的通道,过鱼设施一片空白。 在张家界大鲵保护区、东洞庭湖江豚保护区,修路、架桥等涉水工程,除少数几个做了渔业生态影响评价外,大部分缺乏专题环评,生态补偿一再落空。 渔业生态保护频亮“红灯”。省畜牧水产局局长袁延文称,我省将加强渔政执法,落实生态补偿,多多增殖放流,保三湘水域生生不息。 湘江:家鱼“摇篮”今安在 湘江经过常宁,从柏坊至松柏江段,江随岸转,水面宽阔,水流平缓。 从高处看,这里极像一个太极图案,又恰似人工鱼苗孵化池的水槽,这里曾经是我国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三大天然产卵场之一。 在此转过弯后,湘江自南向北,依次经衡阳、株洲、湘潭、长沙,注入洞庭湖通往长江。伍远安说,这不仅是水道,更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鱼道。 冬天,鱼在江湖的深潭越冬,春天就顺着这条水道,溯游而上至常宁的柏枋至松柏江段择机产卵,受精卵随水漂流、孵化,至下游长沙江段就发育成能自游的鱼苗了。 “常宁产卵,望城捞苗。”伍远安介绍,一直以来,国家级湖南省鱼类原种场就在湘江月亮岛江段设点,用吊排捞起野生的鱼苗,筛选培育湘江鱼类原种亲本,供应本省及全国鱼苗繁殖场进行亲本更新,确保鱼苗生产种质纯正。因此,湘江号称全国“四大家鱼”的“摇篮”。 近年来,湘江的野生鱼苗发生量严重衰退。望城区西塘村村民冯定坤在湘江捞苗已有40多年。他说,“过去一晚能捞100万尾鱼苗,现在捞1万尾都难。” 上个世纪80年代,省鱼类原种场每年能从湘江捞野生鱼苗1亿多尾;2000年以后减至1000万尾以下;如今每年仅200万尾左右。 湘江作为四大家鱼的“摇篮”,已空有其名。在伍远安看来,鱼苗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筑坝等涉水工程的影响,破坏了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沿湘江干流,自上而下有近尾洲、大源渡、土谷塘、空滩洲、蔡家洲等大坝。至今,这些大坝还没有建成一处鱼道工程。 据悉,蔡家洲、土谷塘大坝正准备建鱼道,大源渡、空滩洲也将补建鱼道。在渔业专家看来,即便如此,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生境也恐难完全恢复。 “关键是,大坝改变了水的流速。”伍远安称,鱼卵能够随水漂流孵化,关键在于水的流速。只有在不低于每秒0.3米的流速下,鱼卵胚胎才不会沉底致死。 “建鱼道就算过鱼无碍,但大坝让水流变缓,鱼卵能否天然孵化成苗没有保证,四大家鱼的‘摇篮’还是不保。”伍远安深感忧虑。 自然保护区:脆弱的保护 眼下的张家界,已有几分水瘦山寒。在这里,堪与瑰丽神奇的大峰林相提并论的,便是水中的精灵——大鲵(俗称娃娃鱼),这是比恐龙还早一亿年的“活化石”。 早在1996年,张家界就建成了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4万余公顷,范围包括流经该市的澧水干流、娄水等河段。 作为我省首个水生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家界大鲵保护区地位特殊,对全省水生生物保护具有标杆作用。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自然保护区属于禁止开发区域,区内建设项目启动前必须进行“项目建设对保护区影响专题评价及其生态补偿”。 然而,就在张家界大鲵保护区内,在没有进行水域生态环评的情况下,今年9月10日慈利县对澧水河上的永安大桥进行了爆破,新桥又在建设之中。 计划明年开工建设的黔张常铁路,也将跨越张家界大鲵保护区。根据设计方案,黔张常铁路将以澧水南源大桥跨越保护区的核心区,以5处大桥跨越保护区的缓冲区。 从黔张常铁路的环评看,施工方虽然委托编制了专题影响评价报告,但在今年10月14日农业部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未获通过。专家审查认为,该建设项目对保护区的影响较大,生态补偿标准明显偏低,需增加补偿经费,补充和细化工程内容,完善该建设项目涉保护区所有工程的影响评价,修改完善报告后重新评审。 今年8月底,环保部、农业部联合下文,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要征求渔业部门意见。但在实际操作中,当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冲突时,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显得格外脆弱。 东洞庭湖江豚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鲤鲫黄颡鱼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堪称我省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的“两颗明珠”。正在施工的杭瑞高速,在岳阳县境内经过这两个保护区。 最近,岳阳市、县两级渔政部门多次要求杭瑞高速施工方出具渔业环评报告,施工方不予理会;项目环评审批前并未征求省级渔业部门意见。 省畜牧水产局渔政处处长汪旭光称,涉及大鲵、江豚保护区的工程建设,最基本的渔业环评尚且没有,各种保护措施、生态补偿更无从谈起。 生态补偿如何到位 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鱼对于生态、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水里没有鱼,水体就难以自我净化。专家称,现在的洞庭湖区,新修的沟渠总是很快变黑变臭,原因就是渠水中没有鱼,是水生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恶果。 “对于鱼,对于水生生物,人们的一些观念还需要改变。”袁延文说,过去人们强调鱼的经济属性,以水养鱼,追求产量;现在,应更多地关注鱼的生态属性,以鱼养水,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洁净的水源。 长期以来,对于渔业生态环评及生态补偿,施工方认为这是渔业部门争利而不予配合;一些地方政府重工程建设,轻生态保护,导致渔业生态频亮“红灯”。 对此,袁延文表示,对工程项目的渔业环评,全由专家说了算。根据建设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专家决定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如何进行生态补偿,渔业部门只负责执法与监督落实。 例如,筑坝要配套建设鱼道,有的还要设置鱼巢,科学增殖放流。按照“谁破坏、谁修复;谁建设、谁补偿”的原则,项目建设单位有承担生态补偿的义务,渔政管理有监督落实的责任。 不同于一次性的补偿,渔业资源的生态补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省水科所总工程师廖伏初称,涉水工程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是长期的,因而补偿也将是长期的。 日前,省畜牧水产局组织专家到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取经,探索建立渔业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从外省经验看,我省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至少要做好3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设专门的水生野生动物繁育放流供种供苗基地;二是涉水工程建设单位要设立专项资金,每年从发电等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开展增殖放流等资源补救、生态保护活动;三是渔业部门要定期组织水生生物环境监测、资源监测,为生态补偿、水生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执法,还清‘旧账’,不添‘新账’。”袁延文说,要通过渔业部门、企业和全社会的努力,加大增殖放流,落实生态补偿,加强渔政管理,确保三湘水域生生不息。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声明:本网站论坛中所有人发言不代表中国养殖人社区的观点。 Syc163.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2344 s, 2 queries.